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郾城初级实验中学: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的“双课堂”常态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来源:本站 作者:庞铁快 王晓涛 发表于:2019.09.28  614浏览

  郾城初级实验中学2002开始推进教改,教学上落实“先学后教”理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优化思维品质。2015年学校开始开展“双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双课堂”,是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有机融合,能够优化教学结构与内容。

一、机遇与问题并存迎来变革契机

1做好“三通两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

国家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与改革,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总体部署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相关文件精神,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变革的时机已经到来。

2、大班额状态下大面积提高质量的有益探索

多年来,学校的班额都在90人左右。大班额的弊端有诸多方面,在教学中的表现主要是教师不能关注到每位学生,因材施教落不到实处。而微课、在线测试等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出现,让优生能“吃饱”,“后进生”有了补齐知识短板和逐步赶上的机会。

二、创新工作机制和实施保障

1、搭建“双课堂”平台

与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优质资源平台,对平台进行维护和更新,保证软硬件使用正常,负责教师培训及学校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学生自愿参与购买智能学习终端(平板电脑);学校搭建基础网络环境,添置大功率服务器、路由器(AP)、充电柜等必要设备,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学校根据报名学生人数实行平行分班,选派上进心强、乐于探索、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年轻教师参与教学;为了突出探索性质,“双课堂”班与普通班班额相同,课表一致。目前参与“双课堂”实践的有七、八、九年级15个班1200多名学生。

2、培训体系化、常态化

邀请资源平台开发企业工作人员,多次对师生进行资源平台及终端设备的使用培训,力求平台及终端设备使用功能最大化。资源平台研发人员跟班听课指导,组织参与教师开展经常性讨论交流,共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方式及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呈现方式。

为了有效推进探索进程,学校先后两次组织教师赴山东昌乐一中听课观摩,多次参加在郑州、广东番禺、四川宜宾等地一些信息化教学开展良好的学校举行的活动。

3、数学学科开展“翻转课堂”探索

学校以“先学后教”理念为支撑,以“双课堂”教学探索为抓手,从2015年秋季开始,数学学科率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听课习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校对课堂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出台模式基本要求、基本环节及操作办法,让教师们有“章”可依。开展听评课活动,督促教师参与探索,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模式,现阶段已取得初步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

4、形成学生成长共同体

为了探索大班额状况下学生的管理和有效教学,促进数学学科“翻转课堂”探索,学校决定以学习小组为载体,建设学生成长共同体。为此,学校出台学习小组建设方案,明确小组建设目标任务、小组划分原则、小组划分办法、小组成员职责、小组文化建设要求、小组成长评比办法等。4-6人的小组中,人人有目标、有责任,相互激励、相互监督提醒、互帮互助,实现共同进步,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落到实处。

5、开展常态化交流

教师利用每周教研和展示课活动平台开展研讨、交流,谈体会,谈收获,谈困惑,大家建言献策,不断促进模式和环节优化。经常与四川宜宾凉水井中学、商丘永城市第三中学、安徽亳州第八中学、焦作二十三中和临颍一高初中部等学校开展“同课异构”交流活动。

三、取得阶段性成果

1、数学学科形成“两段八环节”教学模式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借鉴外校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形成了适合校情的数学学科“两段八环节”教学模式。


1 数学学科“两段八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自学探讨阶段,安排在前一天晚自习进行(6307:00),用时30分钟。前20分钟为教材自学、资源助学学习时间。后10分钟为合作交流时间,首先由学科科代表根据老师提供的参考答案,组织小组中互助对象互改学案内容,用红色笔标注错对。然后小组互助对象讨论解决出错的问题和出现的疑问,互助对象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由小组解决。组长负责把学生不会或难度大的问题记录下来,在上课前交给任课老师,便于老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

展示提升阶段,在正课上完成,用时40分钟,分五个环节进行。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效果,15分钟左右完成。通过提问、板演、展台展示、在线检测等形式让学生展示前一晚上自学教材的效果,重点解决展示中暴露出的知识缺漏、典型错例,提问对象为中下等程度的学生,老师对教材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点拨、归纳和总结。

拓展提高,用时20分钟左右。本环节通常设置3-5个练习题,当堂做,当堂展示。题目立足课本,适当拓展,把握难度,不超课标要求,适度与中考试题联接。题目做完后由板演学生讲解题思路,还可以由其他学生补充。老师对重点、难点、易错点、学生讲不好的内容进行及时点拨和强调,与学生一起总结规律,达到举一反三、拓展提升的目的。

其它环节在课堂上可根据具体授课内容、学生情况等适当变化调整。

此模式已在所有双课堂班上常态化使用,师生反馈较好。

2、英语学科在语法复习课、新授课、阅读写作课形成六步教学法

1)英语语法复习课六步教学模式

Step1Free talk(值日报告)

Step2:导引重点句

Step3:微课总结

Step4:知识梳理

Step5:在线检测

Step6:能力提高

2)英语新授课六步教学模式

Step1 Free talk(值日报告)

Step2:复习引入新课

Step3:呈现新单词、短语、重点句型(遵循词不离句原则)

Step4:讲解课文

Step5:掌握重难点

Step6:情感升华

3)英语阅读写作六步教学模式

Step1Free talk

Step2Sing an English song

Step3Prereading

Step4ReadingFastCarefulFurther

Step5Writing

Step6Post--writing

在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导向与激励、课代表的任务发布与监督落实、日清周清措施的有效执行等整体配合影响下,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夯实方面基本可以做到学生自主发布任务、自主监督学习过程、自主对结果进行跟踪改进,这也对整个英语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英语六步教学法得到有效全面的应用。

3、语文阅读课授课形成三阶段八环节模式

语文阅读课模式是“三阶段八环节”。“三阶段”即课前准备、展示、总结;“八环节”即确定篇目、搜集材料、讨论宣讲内容、制作课件及文字资料、分派任务、课堂展示、互动交流、教师总结。

1)第一阶段:课前准备

第一步,小组成员根据要求选取课本以外的文章——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节选等,可通过学生手中资料书、上网查看、学生积累等途径确定题目。

第二步,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可采取查阅资料书、上网搜集等形式。

第三步,讨论宣讲内容,一般从作家简介、写作背景、字词识记、文本赏析、中心主旨、思想感情、感悟体会等角度选取。学生根据宣讲内容合理选择或拓展,此处的合理选择和拓展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第四步,制作课件及文字资料。搜集完成后就是整理汇总,学生将宣讲内容制作成PPT,将文本整理到word上,最终由老师审核,将文本推至平板。

第五步,分派任务。本组组长或学科长统筹,将宣讲内容分派给成员,成员根据自己将要展示的部分再做准备。

2)第二阶段:展示

第六步,小组成员进行预设环节的展示,不能只是根据PPT上的内容机械呈现,要符合“展示”要求,如作家简介环节,不能只读,且要用自己的话介绍作家,或者根据某一点(如贾平凹的名字)讲作家小故事。

第七步,展示过程需和同学互动交流,如文本赏析环节,对某句话、某段的赏析需要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记录自己的想法,拍照上传,以便在交流环节产生思想碰撞。展示的成员需设定讨论时间,把控交流进度。

3)第三阶段:总结

在小组准备的过程中,老师已参与其中,根据小组的展示结果,老师做相应补充,如通过人物形象谈做人,根据文本主旨谈感悟等。

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学生的前后表现如资源的收集整理、文本的提炼归纳、PPT 的制作与展示、课堂流程的设计与参与、讨论问题的筛选预设、讨论节点的把握等能力,变化较明显。

4、其它学科亦普遍开花

物理等其它学科的应用模式都在探索中形成,并且在应用中不断完善。在日常课堂中,使用信息化工具已经形成了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教学常态。

5、专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5年秋季起,学校成立了跨年级、跨学科的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专题研究小组,专门针对探索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细致、深入、透彻的研究,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有小组建设与应用、平板管理、信息化工具应用等专题,为双课堂探索与实践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1小组建设与应用专题

通过骨干团队的集体努力,出台了学习小组建设方案范本。4-6人的小组中实现教师共同进步,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落到实处。后期小组的捆绑式评价措施,使得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养成、自主自我管理等能够快速达成,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学的有效高效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平板管理专题

在双课堂探索开展过程中,平板与平台使用时的卡顿、慢等情况时有发生,经过几位教师的共同探索,从管理制度、软件硬件技术限制、网络保障、工具使用习惯培养、信息化应用能力打造等方面,齐抓共管,取得很好成效,完全可以给课堂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可靠的基础技术保障。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网络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与落实,通过教会学生正确、合理、高效使用平板平台,以及和小组机制结合在出现网络问题时的应急保障机制演练落实,让学生形成处理应对此类问题的基本原则与能力,形成类似的条件反射;让课堂上因平板与网络问题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保障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也为大班额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学校的做法也为其它有同样问题困扰的兄弟院校提供了可模仿、可借鉴的解决范例。

3信息化工具应用专题

当前教学活动中常用到的基础性信息化工具有:电子白板、视频展台、希沃授课助手、网络学习平台、CCTalk,以及数学学科的洋葱数学和几何画板,英语学科的猿题库等。学校根据年级特点、教师整体水平等因素,有步骤、有计划地分阶段、分层次组织教师培训学习。通用性的电子白板、视频展台、希沃授课助手、网络学习平台等,组织所有教师一起集中学习,并让先学会的教师划片带领其他几位同事学习并负责到底。同时开展校内“技术应用月”活动,组织教师专门就工具应用情况进行听课,加上集体教研作保障,使全体教师基本上掌握了基础性信息工具的课堂应用。

后期在对每年每位教师的1节展示课要求上,学校也在信息工具应用方面做了重点强调,并且适时选派参与培训且需要重点培养的教师,积极参与区、市优质课展示课、赛课等活动,参加企业或教育部门、教育团体搭建的交流展示平台。

学校在教师信息化工具应用上的持续关注与投入,使得近年学校教师整体新媒体、新工具的操作与应用水平明显提升,也走出了几位在此方面深得学校教师和其他兄弟院校肯定的先进人物代表,为信息化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

四、创新之处

1、学教流程创新

新工具、新技术的介入使得原来的课堂模式必须做出改变。经过学校的集体努力,以数学学科为先,物理跟进,英语、语文等其它学科也全面开花,在学教流程上结合学科特色、学生特点都闯出了一条适合学校学情的信息化教学之路,并在全面推进过程中逐步完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教学模式。

2、管理模式创新

以往学校的管理都是一个年级配备三位领导——一位副校长主管,一位年级主任和一位班主任代表协助。双课堂探索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当全校三个年级都开班时,教师业务培训、操作技能培训、公开课比赛等都需要将这些教师全部集中起来,营造“帮、赶、比、超”的良好教研学习氛围,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为此,学校打破原有管理模式,跨学科、跨年级抽调骨干人员,组成双课堂专题小组,并由校长亲自带队,督导双课堂班发展。

3、课堂组织形式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解决大班额下教学质量问题,但是前期的经验与做法并没有让学习小组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于是学校借信息化引入课堂带来的变化,整合学校原有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优秀做法,并积极主动向做得较好的如四川宜宾凉水井中学学习,使学校的学习小组,从小组建设开始到小组日常评价,都在原来基础上做得更细更扎实。学生因此带来的改变,也是学校老师和家长所有目共睹的。

五、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学校会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下去,走出自己的路子,创造出可资借鉴的经验,惠及师生成长,占领区域教育的“制高点”。

1、继续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数学、语文、英语等的教学模式虽都已经达到常态化,但深究每一节课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还是有很多值得去打磨改进提升的地方。信息技术的替代性应用基本被老师所掌握,但创新性应用做得还不到位,不够出色。在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的应用规模、融合深度、融合质量等方面的探索之路还很长,学校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今后还会继续加大力度支持这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2、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师成长通道

教学改革的落脚点都是在课堂上,都必须先改变教师。学校通过资源链接,请知名专家为学校全体教师做有效教学法深度解读,做教育信息化专题讲座。今后,学校将以更开放的心态,链接各种专家资源、整合优秀的第三方教育机构,在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学教流程再造、特色课程打造等方面,为教师构建更科学、更富有成效的成长通道,助力学校发展。

3、发挥大数据作用,打造智慧校园

当前的数据,有平板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主观或客观性检测题的结果反馈,以及小组量化评价结果(纸质数据,未电子化)。下一步,通过学习平台的功能,学校将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每一点数据——课堂互动、作业反馈、小组交流、学习过程等的每一个数据,课内外通过数据实现真正的分层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并将小组量化评价电子化,打通所有数据通道,给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呈现一个其所关心的每一数据的体系化反馈,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与价值,打造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智慧校园。

4、探索更加开放、多元的“双课堂”模式

当前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是建立在学校对教室环境如服务器、高带宽网络等大量投入的前提下开展推行的,但对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与到探索中来的学生和教师,有没有一条其它的、合适的方式,在保证课堂改革效果一定的前提下,能够降低学生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这种模式的探索,对于解决学校全面深入的信息化教育变革,实现校内教育资源均衡,意义重大。(作者庞铁快为漯河市郾城初级实验中学校长,作者王晓涛为漯河市郾城初级实验中学副校长。本项目获得“2018年度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奖(创新应用类)中小学校类一等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