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华东师大沈富可:面对教育信息化2.0,您准备好了吗?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 作者:沈富可 发表于:2018.12.28  780浏览

教育信息化1.0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2.0以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2.0行动计划》),又该怎样具体推进、实施2.0行动计划?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沈富可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中地区2018年学术论坛上,详细而深入地解读了《2.0行动计划》,以下为报告实录选编。

教育信息化2.0出台的背景

在《2.0行动计划》出台之前,并没有教育信息化1.0的提法。教育信息化1.0究竟是什么?教育信息化2.0出台的背景又该如何理解?

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讲话,讲话稿内涵是“三通两平台”;2015年11月19日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讲话,讲话稿内涵为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这两次讲话是教育信息化领域非常重要的事件,也是理解教育信息化2.0出台背景的重要内容。

自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以后,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机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但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都在新发布的《2.0行动计划》中被有针对性的指出。《2.0行动计划》的出台,除了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是面对之前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问题,其核心词是“融合”、“创新”,如果再加一个词的话就是“可持续”。因此,教育信息化2.0与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有相当强的承接关系和问题指向关系。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2.0行动计划》,4月24日发布会在重庆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李建聪、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等教育信息化领域各一把手全部出席,可见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特别是,在发布会现场,杜部长这样表述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2.0行动计划》的发布反应了上级推进这件事情的紧迫性。

对教育信息化2.0的解读

1、重要意义

《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前两项指出了教育信息化2.0建设的新的时代技术发展新背景。第3、4项则指明了信息技术的作用与目标指向,其中第3项把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再次提到了新高度(我们从事这项工作就有了依靠与自豪感),第4项则指出,我们要在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在众多的途径中,教育信息化必定是有效的途径。

2、指导思想

图1 指导思想

这一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做教育信息化”“出发点和指向点是什么”的问题,同时再次提出要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对教育信息化的实施途径/方法、愿景和目标给出了明确解释。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如果信息化不为教育服务,那就走偏了,很可能就变成了技术团队的自娱自乐。

3、基本原则

《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四个基本原则非常好。

为育人服务:这是教育信息化的初心,不管是上项目、出制度、给办法,都要围绕这个初心,不做花架子。

坚持融合创新:也就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教育信息化2.0出台以前教育信息化的大多数问题的背后是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所以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是下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痛点,抓到了这个痛点,也就抓到了教育信息化2.0的关键点。

坚持系统推进: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不仅是IT团队的事情,一定要是教育系统各个参与者的多主体共同的责任。

坚持引领发展:在学习和讨论了会议精神后,我们要讨论教育信息化怎么样引领教育现代化。

4、基本目标

图2 基本目标

“三全”方面,我认为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覆盖全体学校问题不大,但要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结合目前教师和院系的使用情况,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什么要提出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我认为是因为“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做得都非常好,而“互联网+教育”却做得不尽如人意。这里我们要思考,“互联网+教育”跟我们之前做的事情有什么关系?我认为,如果我们之前建设好了“三通两平台”,“互联网+”就应该是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资源和应用的双向(教育与社会)开放,关键词是“开放”。

5、主要任务

教育信息化2.0的具体内容都是针对前期推进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

(1)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2.0行动计划》中提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融合发展”,从两个平台的产生及应用情况看,这背后需要机制的完善。

(2)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2.0行动计划》提出“形成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创新引领、压茬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这回答了“怎么融合——研究与探索”,“怎么研究——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普及一代”,“什么引领——创新引领”,“怎么推进——压茬推进、可持续发展”等问题。《2.0行动计划》就像基础建设中的概念设计、概念模型及目标,而具体怎么做即工程设计,需要我们来做。这里再次强调,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是压茬推进、相互衔接的关系。

(3)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要融合起来,要互通、衔接、开放,在此基础上探索众筹众创以及资源的有效共享。在应用的模式上我们要进行一些调整创新,以实现教育和社会的融合。

6、实施行动

这里重点分析以下几点:

(1)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图3 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里提出“四个提升”和“四个拓展”,其中两项是讲数字资源,分别是数字资源的覆盖方式和提供模式。事实上,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资源还是十分紧缺的,只有解决了数字资源紧缺问题,为教育服务的指向才能形成一个正向逻辑。

(2)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

图4 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

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家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的,也正因此,教育信息化2.0再次把它提出来继续推进。个人理解,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通”:一是横向方面的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学校的师生、师师、生生之间;二是纵向方面的通,即将个人不同成长阶段的所有信息构建起来,形成一个人的终身电子档案。

怎么做?文件中提出“印发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指导意见”,在概念性设计中提出了几个亮点:(1)对空间的功能和作用给出了描述;(2)承认了需要多个主体参与,需要技术部、业务部门的参与,更需要教师的参与;(3)提出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不足之处是:(1)没有给出支持多主体的基础设施(跨校认证、授权),需要我们落地;(2)没有给出多个不同主体如何参与、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分别做什么、教师及学生如何参与进来等的机制与措施;(3)没有给出数据的共享机制,“互联网+”大平台要解决数据的共享问题——信息化建设中形成了很多新的孤岛;(4)没有给出去除“两张皮”的保障机制。

(3)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图5 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这一行动主要是针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其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到要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如此反复讲就是因为目前我们的教育管理信息化还较弱,还存在很多问题。

(4)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图6 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怎样才是教育信息化2.0?通过立标杆学校来看——100所高等学校、300所职业学校、1000所基础教育学校等。怎样创建标杆?《2.0行动计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探索: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

教育信息化2.0迫切要求“覆盖全国、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与共同获益。

现状分析与破局     

1、现状与问题

在教育信息化2.0落地过程中,我们怎样破局?我个人感觉压力非常大:一方面教育部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互联网应用于其他行业的案例使得各方对教育信息化产生了很高的期望,而我们的现状与文件要求、社会期望差距还很大。

互联网、大数据、AI给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期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交互:解决教育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问题;连接:解决连接一切的问题;发现:解决教育知识发现的问题;另外还有融合、安全、可持续的问题。而我们的现状是:使用不友好,用户体验差;数据准确性差;决策支持不力;信息化教学不够;IT团队苦、累;领导师生不满意。所以我们在面向美好愿景的同时,更需要面对期待与现实的差距,探索如何“落地”。

2、分析与破局

我们共同的责任是利用建设教育信息化2.0这个契机,研究和分析落差。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可以那样做,而我们不行。我认为,背后的原因是逻辑不同:互联网企业是由外部发起的对某些传统行业的革命,有句话叫“我颠覆你跟你无关”;而教育信息化2.0的逻辑是,在一个非常传统的组织内,一个边缘部门——信息化部门,试图对核心的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等部门“说三到四”,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因此教育信息化不能按互联网企业的逻辑玩颠覆,否则很可能过两天自己被颠覆了。那如何破局?

(1)两个空间内主体角色要保持一致

要解决网络空间的事情,背后是这样的逻辑:数字校园是现有管理的电子化,以功能为中心;教育信息化2.0要求以角色为中心,也就是发展规划里多次提到以学生为中心。职能部门业务界限分明,各忙各的,当两个部门在讨论某项工作究竟该归哪个部门负责的时候,是把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晾在一边的,这不叫以学生为中心。只有从业务流程上做到以角色为中心,重构与优化现有的业务和流程,实现个性化的精准服务:这才是互联网的思维,才是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

“角色梳理”这项工作一定要做,否则智慧校园“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句空话。智慧校园是物理空间中的校园在数字空间里的拓展与延伸。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背后逻辑就是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深度融合,是在两个空间里办学校,因此两个空间内主体角色要保持一致。在物理空间里是教务处处长,在数字空间里也要是教务处处长,如果不扮演这个角色,就是缺位。如果数字空间里各种业务系统都由信息化部门来做而相关的业务部门不参与,那就是越位。如果角色搞不清楚自己在两个空间里的定位,那就是错位。只有技术部门、业务部门都找准自己在两个空间里的正确定位,才能够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目标。

(2)IT部门要搭好底座

我愿意用下图来说明我对信息化2.0时代智慧校园的界定。

图7 智慧校园的界定

此图说明:1、教师、学生、领导、校友不仅仅是智慧校园的用户,还是责任主体,他们必须是在智慧校园规划、建设、反馈过程中主要的责任人;2、IT工程设计可以把上图“数据管理”“基础设施”合并为信息化支撑底座(如下图),以便于领导及相关人员理解,IT部门的角色则应该是把底座搭好。多主体进入智慧校园建设后,要责任清晰,同时相互之间相互配合。

图8 智慧校园框架

智慧校园的愿景有三个层面,如下图所示。

图9 智慧校园愿景

做的过程中,技术部门要全力配合。顶层设计中底座的设计,无非就是身份管理、授权、数据,这些基础架构要以API形式开放出来。提到标准,我们建议采用互联网上的事实上的标准,如RBA、Oauth2.0等。

数据梳理是整个底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基础的数据梳理工作需要我们来做,因为其他部门没人做。如果都不做,数据出问题,管理出问题,责任依然会落在信息化部门上。比如,我们把高校管理架构分为四个体系:一是行政体系;二是党务体系,这两个体系既相互交叉又不完全一样;第三是高校特有的学术体系;第四是工青妇体系。各个体系下是基于角色授权的各个角色。如果角色不梳理,基于角色的授权就是乱的。乱的结果就是,该看的东西看不到——提供的数据不全不实时,不该看的东西看到了——隐私泄漏。

第二个例子是身份的唯一性支持。身份的唯一性支持主要包括:身份识别(GUID)——本科生学号、研究生学号、教师工号、物理校园卡、虚拟校园卡、用户名口令、人脸识别等等,消费功能(与GUID关联的账户)——校园卡钱包、虚拟校园卡账户、微信钱包、支付宝账户、百度钱包等等。我们需要实现一个人在本科生、研究生阶段的数据统一。而目前各业务部门不负责其他阶段角色的信息,这导致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信息不连接、不统一,就造成了人员管理及服务工作出现问题。

图10 高校信息化系统

同时,如上图所示,信息化建设中涉及多种发布渠道,因此,面向不同对象梳理不同发布渠道数据,也是基础数据梳理当中非常重要、非常具体的事情。

3、IT部门要转型

教育信息化2.0当中,IT团队的价值在幕后,但他们要有担当、有超前精神以及奉献精神,且工作要持续推进,着实不易。所以,IT部门在学校里要转型。如何转?IT团队要建立如下图所示的队伍保障教育信息化2.0的实施,建成智慧校园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图11 高校IT部门转型

(1)要形成多主体参与机制

除了合作伙伴、信息化部门员工外,信息化建设更强调职能部门以及师生团队的参与,并且在规划、建设时他们都要有所参与并承担责任。这样在将来的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大家能够共同寻找办法。IT团队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开放有两个好处:一是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工作,二是也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反馈意见,让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完善。

(2)建设数据共享机制

IT部门要搭建好底座,提供技术支撑,建设数据共享机制。

(3)建立多主体建设责任的管理体制

我们主张建立多主体建设责任的管理体制。共同参与其中的职能部门和技术部门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职能部门为建设主体,站在聚光灯下,而技术部门是责任主体,要在幕后默默付出。比如,如果教务处处长牵头做了很成功的教务系统,师生非常满意,那么教务处和处长就是聚光灯下享受荣耀的建设主体,而如果做的不够好,师生不怎么满意,信息化部门要出来承担责任,也就是责任主体,是兜底和背锅的。教育信息化2.0提倡建立一把手责任制、首席信息官(CIO)等制度,但事实上落地的非常少。所以,管理体制方面关键在于如何落地。

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我们要有工匠精神,其内涵是:具身实践、不断改进,开放共享、精益求精,而且永远不要期待自己是聚光灯下的那个人,要耐得住寂寞。IT部门要筑巢引凤,开放共享;多方参与,形成良性互动;最终便有可能使得先建后补,百花争鸣。

几点建议

1、与同行共勉

教育信息化建设永远在路上,因为它是一件可持续发展的事情,且行且珍惜。

2、互联网企业给我们的启示

互联网企业只所以能够颠覆传统企业,体现在它的快与创新。互联网企业业务人员懂IT,能够充分利用IT思维和技术工具带来的价值,就像当年腾讯的QQ能够打败微软的MSN一样。所以,传统企业/行业在业务人员还没有能力充分利用IT思维运营的时候,要把更多的权利赋予IT团队人员,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3、加强学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学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除了功能定位、建设内容、应用方式外,更需要各方权责、推进步骤、实施策略、保障机制等,才能够落地。高校信息化工作中最尴尬的角色是主管信息化的副校长,因为现在高校的管理架构是分管制,在多项工作中信息化常常被放在非常重要的边缘位置,也因为信息化是一件可以一直往后推的事。所以,高校CIO制度本身也需要探索,怎么能真正地把一把手责任制加入到CIO制度里才是关键,而不在乎它叫什么名字。

因此要创新建设机制,通过可持续的信息化系统将学校转变为敏捷、可伸缩和随需应变的教育场所,IT部门(技术框架、监管,激励)、师生(应用及资源开发)、企业(参与服务)多方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怎么起步?搭建信息化基础底座,支撑多主体建设机制,是核心的道路之一。探索本身就是机遇与挑战共存,就是一种创新,就是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是应该引以为豪的一件事。

4、信息化的时间效能曲线

图12 信息化时间效能曲线

这是信息化建设的时间效能曲线。当学校有资金时,信息化会进入大张旗鼓的建设期;然而接下来则是非常痛苦的调整期,因为这一阶段面临着重构、优化以及用户不习惯等各种问题;之后会慢慢进入成熟期。

在调整期,大家要一起度过难关,有问题要调整和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IT团队默默付出,因为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要告诉校领导:调整期到来的时候,给我们一些耐心,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能按照互联网企业的做法,我们要慢慢革新,急功近利是做不好的。告诉所有的用户:给予我们一点宽容,作为边缘部门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件很难的事情,且是为数不多的人要做这么多事情。自豪地告诉所有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同时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就在脚下,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事业,对得起教育信息化2.0的要求。(本文根据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沈富可主任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中地区2018年学术论坛上的报告整理。文中“对教育信息化2.0的解读”的图片来自刊载于微信公号“教育技术微课堂”的文章《全方位图解<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