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黄淮学院信息化建设模式与机制改革创新实践

来源:黄淮学院网络信息管理中心 作者:周鹏 发表于:2017.03.31  614浏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校信息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信息化建设正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纵深发展。作为河南省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单位和教育部-中兴通讯“互联网+教育生态”项目全国首个试点高校,黄淮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数字校园”时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新推进机制

信息化建设涉及全校所有部门,涵盖全体师生,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如何保证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并高效实施推进,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关注的热点。黄淮学院的做法是:摒弃传统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网络中心”的两级推进机制,采用更完善的“四位一体”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即建立由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CIO”、“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和“信息化办公室”四方协同负责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提升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效率。

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全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

由副校长担任的CIO负责信息化建设统筹、在校级层面进行资源协调、有效开展与贯彻落实学校拟定的信息化战略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

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方案论证、信息化工程设计以及校内与信息化相关的宏观决策咨询和信息支持服务,此外还负责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审。

信息化办公室负责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方案的实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成果的推广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协调、监督、管理、考评和运维等工作。

四方密切配合,并建立相应的联络和联席制度,确保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创新队伍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是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建设与推进的基石。如何稳定信息化建设队伍,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专业水平,一直是困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其实,对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部门来说,除了引进信息化建设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包含学历、职称、专业技能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提升之外,还可采用一些创新的机制来提升人才队伍水平。

依据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和行业发展趋势,黄淮学院提出了创新的信息化人才“三化”策略,即:人才队伍建设多元化(专兼职结合,专职技术员、专任教师、学生和企业工程师多元组合)、人才发展路径职业化(软硬件结合,研发、产品、项目、实施等多岗位培训)、人才薪酬水平市场化(固定收入与项目经费结合,基本工资、专项经费、横向补贴等多渠道筹措)。通过实施“三化”策略,学校有效的稳定了信息化建设队伍,信息化建设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获得了明显提升。

三、创新经费投入

1、设立多渠道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

建设资金保障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信息化建设要建立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因此,黄淮学院除了设立信息化专项建设经费之外,还积极争取采用双方合作(学校与企业)、三方合作(学校、企业、政府)以及四方合作(学校、企业、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等多种信息化建设合作模式来筹措信息化建设经费。近年来,通过与中兴通讯、中国移动、新联华等企业双方合作,教育部、教育厅的专项经费支持以及联合政府、企业的多方合作,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得到了保障。

2、设立信息化专项应用推广经费

信息化建设,三分建,七分用,十二分推广。在“数字校园”时期,和很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一样,黄淮学院也存在“重维护,轻推广”的思想,经费向软硬件维护倾斜,而推广应用方面却舍不得投入。新系统或新应用上线往往只是一纸行政命令或一两次简单培训即止。俗话说,好酒也怕巷子深,信息化建设其实也需要刷存在感!只有广大师生感受到信息化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好处,从心底里认可信息化建设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才算取得真正的成功。

对此,黄淮学院设立了信息化专项应用推广经费,用于支撑信息化项目在上线运行后的应用推广、系统功能二次轻开发、数据维护、用户应用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经费开支。特别是对于应用推广,学校借鉴了互联网产品的市场运作模式,通过媒体广告、定点推送、软文、积分、有奖使用等多种方式并举,让师生了解每一个新上线的系统或应用有什么用,怎么用。通过这样的推广,师生们对信息化项目的了解多了,使用多了,点赞也多了,使得每一个信息化项目建成后都能够充分发挥建设效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