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多模态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河南大学 作者:王慧君 王海丽 发表于:2016.09.30  385浏览

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进行了翻转,将知识传授放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将知识内化放在课上,由大家讨论交流,协作完成。翻转课堂解放了学生,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引领了课堂教学变革的新方向。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罗伯特·塔尔伯特是最早关注和实践翻转课堂教学的学者之一,提出了“课前+课中”的教学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围绕翻转课堂构建了诸如环形四阶段模型、太极环式模型等多个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型对当前的翻转课堂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翻转课堂的深化与发展。

仔细审视这些教学模式,似乎又觉得过于单一,尽管关注了学生的学又关注了教师的教,将视域由“课前+课中”拓展到“课外+课中”,将变革聚焦于学习环节和具体流程,但仍未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未能充分彰显技术的作用和价值,以至于在现实的翻转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变革效果。

笔者发现,多模态理论与翻转课堂的诸多特点相契合,且多模态理论有利于凸显信息技术多种功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沿着这一探索路径,笔者借助多模态理论,以多模态教学思想为核心,尝试构建了多模态视域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期能揭示翻转课堂的真正意蕴,实现翻转课堂应有功效。

一、多模态与多模态教学

关于模态的概念,大致有三种观点。荷兰学者福塞维尔将模态定义为可以被具体的感知过程来解释的社会符号系统,如图像符号、文字符号、手势、声音、味道、接触等。美国的G·克瑞斯认为模态是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如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触觉模态、味觉模态等。而在人机互动、人工智能领域,模态则被视为人体感知信息的通信模式或信息通道。

模态可以通过一种或几种媒介来实现,只使用一种模态的系统称为单模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系统称为多模态。多模态与多媒体不同。多媒体更多地与媒介、载体相关,而多模态则侧重于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通道,当人获知信息的通道是单一的,即单模态,同时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感知通道的就称双模态或多模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多媒体和高新技术,更多的模态应运而生,多模态已经变成了人类生活与交流的常态。多模态教学就是在多模态理论指导下,将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意义构建的多模态系统协同成为最有效的意义表达和交流方式,并指导学生借助多模态手段构建意义的教学模式。

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PPT的播放者,而是多模态的选择者、协同者、示范者,教师运用多模态系统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多模态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感官潜能,为学习者提供多模态交互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多模态理解和多模态意义建构。

21世纪初,施泰因将多模态思想引入教学,提出多模态教学法,强调课程、教学和评估应以学习环境的模态特征为中心开展,课堂上所有的交际活动都是多模态的。

多模态教学更多的是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罗伊斯利用视觉模态的刺激以及不同模态间的呈现关系来加强英语读、写、听、说及词汇训练,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多模态教学方法论”;烟台大学史军华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视角论述了多模态交际能力的培养,他认为交际可以同时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模态进行,声音、动作、手势、图像、色彩等交际的多渠道、多种符号模态参与到交际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多模态交际能力;国际关系学院梁晓晖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借助多模态构建了英语写作思维的认知型多模态培养模式。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欧·哈洛伦研发了多模态图像和多模态视频软件,并积极将多模态教学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对数学课堂的多模态互动进行研究,并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上述理论及相关实践为构建多模态视域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多模态教学应用于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1、翻转课堂需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加以指导

知识的获得与内化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课上的知识内化,是翻转课堂的核心所在,将知识传授移至课下,目的是为课堂教学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习者通过探索、交流,形成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大家在这一点上已达成普遍共识,已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都注意到了创设情境、协作活动的重要性。

但目前的模式缺乏对教学环境的深层次认知,未能充分揭示个体与环境、媒体以及人工制品之间的交互关系,局限于对学生活动的中观维度的理解,导致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活动时的简单化,为活动而活动。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时间、空间、媒介、环境、文化和社会之中,是包括认知主体和认知环境以及所有参与认知活动事物的一个多分析系统。它强调环境、个体、表征媒体以及人工制品间的交互,认为个体认知呈现分布状态,需通过分析某一事物所处的情境、表征工具,个体内部(外部)之间的交互活动来理解认知现象。

它给教学设计者如下启示:不仅要关注学习资源、媒介工具的设计,更要关注学习活动和交互的设计;技术不仅仅是用于传播知识的媒介,也是支持学习者进行认知和学习活动的工具。由此可见,只有促进学习者与外界事物的深层交互,在学习者与外界事物之间构建多种连接渠道,发掘各种媒介资源潜能,充分展示从他人的、时间的、空间的、媒介的、工具的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层面所表征的知识和信息,才能支持和丰富学习者认知。

2、多模态教学为翻转课堂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

多模态教学借助于各种模态及模态整合,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翻转课堂功能的充分发挥。多模态教学通过多模态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包括视频、文本、图片、音频等多种模态的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习性向的学习者需要,而且恰当的模态转换能增强知识内化;也可以建设蕴含多种模态的复合型资源供学生学习,实践证明多模态学习比单模态学习更能增强学习者的记忆。

多模态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模态网络交流平台和多模态学习工具,可以调动各种资源、系统,为学生学习构建多模态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模态交际能力,而且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及人机互动的多模态交互方式,实施角色转换、角色扮演、虚拟现实、课堂报告、社会协商等多模态教学策略,再施以多模态的评价,足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内化,达到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之目的。

已有的研究已经表明,人与人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可以从多个模态通道获取信息,比一个人单独跟计算机学习效果更好。由此可见,多模态教学借助于多种模态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参与意义的整体构建,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内化和理解,彰显了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教学的最优化。

三、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对已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借鉴和扬弃,我们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多模态教学模式。

1、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设计

该模式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结构、多模态手段两个维度的设计。

依据翻转课堂的特点,借鉴前人研究经验,仍将教学结构分为课上、课下两个教学实施环节,针对课上、课下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施以多模态课程、工具和环境的支持。

(1)课下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对新知识的感知和初步内化。此阶段,多模态教学主要通过多模态课程资源和多模态交流平台等对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2)课上环节。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只能完成对新知识的简单认知,对于更为复杂的多模态问题,即涉及面广、结构不良的问题,单靠学生独立学习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们共同协商、讨论完成。

某种程度而言,课上的集体讨论和交流才是翻转课堂的真正要义所在。之所以要实施翻转,就是为了将最重要的内容、学习的难点放在课堂上由大家集体学习完成,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课上环节,多模态教学更有用武之地,通过提供多模态课程资源、多模态交互方式、多模态交流平台以及多模态评价,为学生构建多模态学习环境,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多模态手段设计是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的重点。兼顾符号系统说和交互方式说,我们将多模态手段从这两个维度进行设计,即符号系统的多模态和交流方式的多模态。符号系统的多模态显现出意义表达的多模态化,如多模态课程资源;交流方式的多模态则反映出信息交流的多样性,如多模态互动方式、多模态互动策略、多模态学习环境以及多模态评价等。充分发挥各模态优势并挖掘各模态潜能,使其相辅相成,和谐统整,避免单一模态局限性。

2、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

基于上述教学结构设计思路,我们将多模态教学分为课下和课上两个主要环节或过程,课上与课下以“多模态问题”相互衔接。

课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包括了解学习任务、观看视频、搜索资料、交流讨论、完成练习和课前测评等活动环节。以认知新知识、掌握事实性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习目标,通过课前测评,让学生得到及时反馈,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并确立学习中遇到的多模态问题,为课上集体协商提供问题来源。

课上是针对多模态问题,大家集体讨论协商,主要包括问题交流、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成果展示、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总结反思等活动环节。这一过程,主要围绕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复杂的、劣构的多模态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多模态资源、多模态交互平台、多模态学习方式等,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此种结构设计给人以动态之感,意即多模态教学是一个鲜活的、动态运动系统,课上、课下像传输带的两个齿轮,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者,教学结构是一个动态系统,一个循环后,再接着进行下一轮的循环,循环往复(如图1所示)。

图1  多模态教学模式结构图

除却核心的翻转课堂教学结构之外,该模式突出了支持翻转课堂教学的多模态学习环境的构建和作用。模型中,将开放式的多模态学习环境设计为包围式结构,环绕整个教学结构,意即多模态学习环境要为多模态教学提供360度的全方位支持。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时间、空间、环境、社会等,主体的认知是认知主体与认知环境以及所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强调认知主体通过交互活动来理解认知现象。

360度全方位的多模态学习环境支持,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认知和内化。在翻转课堂中,对学生学习最有益的改变不是课下学习,而是课上的多元互动交流。多模态环境下的多元互动活动是课堂活动设计的核心,如何设计多模态的、互动性强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知识内化的质量。应该充分利用多模态教学资源,借助于多模态的学习平台和交互方式,在与环境、社会、时间、空间、学习共同体深度交互中促使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认知和内化。

四、多模态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应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我们为教师提出如下实施建议。

1、用多模态思想设计翻转课堂的全过程

多模态思想很好地契合了翻转课堂的特点,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运用多模态思想,体现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特点,以促进翻转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首先,用多模态思想统筹设计整个翻转课堂教学过程,无论是课下的自主学习设计还是课上的交流活动设计都要体现出多模态思想。

第二,将多模态思想落实到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中,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设计中要充分运用多模态理念和多模态方法,挖掘资源与环境潜能,尽可能满足不同性向的学生需求,切实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2、课上多模态互动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翻转课堂的初衷是将相对容易的知识传授过程移至课下由学生自主学习,以释放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课堂知识内化是翻转课堂的重心,教师需要在评测学生课下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课上的交流活动进行精细化设计,让学生在高质量的交互中完成知识内化。在课上活动设计中,不仅要借助于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化资源,也要利用好面对面交流、集体面对面协商的契机,发掘、开发、利用各种信息通道,发挥各种模态优势,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3、创设适宜的多模态学习环境

适宜的学习环境是保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帮助唤起学生过往的经验和理解;提供丰富的互动和协作手段;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支持;无缝集成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即时反馈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借助于文本的、图像的、视频的等多模态资源唤起学生过往的经验和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多模态交互以及角色扮演、虚拟现实等策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互动手段,通过多元、多渠道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将多模态评价贯穿翻转课堂的始终

多模态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控和教学的功能,在整个教学模式设计和实施中,应充分发挥多模态评价的功能,使多模态评价贯穿始终。

依据“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原则,教师应首先从学习目标出发,设计一系列的多模态交互活动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出色表现,以便搜集学生在思想、感受、行为、认知、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信息,更好地管理和调控翻转课堂。

在课前练习和课前测评中,教师要对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应达到的程度有清晰的认识,并设计出相应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指标。通过学生的课前练习和测评,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并诊断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课上的交流讨论提供依据。

在课上环节,教师应根据课前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校正事先设计的多模态交互活动,并在学生活动中通过各种模态方法及时全面地搜集课堂信息,为学生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和支持,及时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调节气氛,控制节奏,保证翻转课堂顺利运转。

此外,多模态评价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其它事件,多模态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具有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体验各种多模态评价方法,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更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而且可以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学到评价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评价能力。

为便于全面收集测评信息,也为了避免学习者对测评的负面情绪,特别是在课前学习的练习和测评时,教师要尽可能变换使用文本、图表、语音、视频等模态,避免学生对测试产生厌烦心理。在评价时,要坚持评价方式、评价手段以及评价维度的多模态化,最大限度发挥评价功能。

(作者王慧君系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