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构建先进的智慧校园基础环境,创新信息化工作方式

来源:河南大学信息化管理办公室 作者:王守中 发表于:2016.03.30  711浏览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信息化在提高办学水平和提升办学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信息化破解制约我校(河南大学)发展中的难题,促进创新与变革,是加快我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一、构建先进实用的智慧校园基础环境

为促进教育模式和学习环境的全面创新,构建一个安全、稳定、高效且兼具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智慧校园基础环境,是信息化建设工作之根本。“十二五”期间我校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大二层校园网扁平化改造

我校多校区办学,近六万人规模,过去深受网络不稳定之害,整天陷于“保畅通”中,应接不暇、师生不满意。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完成了全网扁平化升级改造,校区间实现双链路万兆互联,校园网主干万兆互联,关键核心设备双机热备;部署了高性能的安全出口网关,实现防火墙、入侵检测、负载均衡、流量控制等功能的一体化管理,优化了网络结构,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实现了校园有线、无线网资源统一管理和一体化实名认证;全网支持IPV4/IPV6双栈协议;破解困扰我校多年的网速慢问题,推动学校将校园网络出口带宽扩容至4.4G,大大提高师生的网络体验。扁平化改造后,网络故障率大大降低,师生埋怨也大大减少,网管人员则可以把精力主要放在网络调优和核心管理上。

2.双活数据中心建设,资源池化管理

数据中心是学校信息化运转机体的心脏,心脏强健程度决定了整个机体的强弱。基于虚拟化技术,我们实现了网络、计算、存储、安全资源的池化管理,建成双活数据中心,实现了灵活的资源提供方式;数据中心硬件、软件等全冗余设计,业务、服务中断率与过去相比大大减少;建成自助服务的vCloud云平台,所有新的数字校园应用都已部署在云平台;建设了学校集中管理、学院申请使用的高性能计算中心;数据中心出口带宽40Gbps、存储200TB、物理服务器56台、虚机超过200台。云平台大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过去学校各部门都要建机房、购买服务器的现象,同时安全性、稳定性、高效和便捷性都大大提高。

3.数字校园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

我校升级了数字校园平台,实现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管理、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升级后,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源头的唯一性;建设了基本校情分析系统,可生成历年上报的高基表及其它各类数据图表,同时提供辅助决策功能,便于部门负责人、校级领导各取所需了解学校的运转情况,动态获取实时的关键指标。

我们新增就业、站群、离退休工作、统一通信等系统,升级了人事、学工、教务、科研管理系统及视频会议系统,增强了学校信息化管理手段。尤其是新上的统一通信平台,有机整合校内消息资源,制定规范并分拣消息,将用户关注的消息以认同方式推送到用户终端。

4.加强资源建设

资源是学校信息化工作中的“血”和“肉”。为加快数字资源建设,加强对资源的高效管理,我们增加了数字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对教学过程资源、对外对内宣传资源、名家讲座资源、各种素材等进行有效管理,大大方便了师生。我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省级50门,校级118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4门。资源总量为366G,网络开放课程104门。

二、创新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方式

建设好只是第一步,用好才是关键。即便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人须臾不离的今天,即便是在现代化的大学里,仍然存在有惰性、理念和认识不到位的人,他们对信息化的需求仅仅是能上网浏览,他们只有在不能上网浏览时才会意识到我们的存在,因而他们会认为我们是个“问题部门”,对我们艰苦卓绝的工作视而不见。推动应用上台阶,工作方式很重要,我们这样的部门 “懒政”不行、越俎代庖更不行,找平衡委实不易。

1.开发领导

我们认为,对于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搭建完成后,能否推动高效应用,学校领导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通过信息化领导组会、专题会、网络和纸质材料宣传、登门宣讲等各种方式,向各级领导介绍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将会带来的效果,等等。如果领导在工作中对信息化有了发自内在的需求,推动应用就成功了一半。

2.借用外力

信息化建设中,比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建设一支有支撑能力的核心力量和一个提供保障的团队,这支队伍不仅要技术过硬,而且要有管理能力。队伍建设的好坏关系到信息化能否持续安全高效地应用,关系到是否能避免“建好用不好”、“信息化时代新的低效率”问题。在目前编制所限的现实情况下,我们持续对全校管理人员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规划、管理和执行能力。建立各部门信息主管、信息员队伍,负责本部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信息收集、提交、发布、更新等工作,在学校指导下完成与本单位有关的信息化工作。

3.应用驱动

信息化建设的好坏,关键是看是否能满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我们既要进行“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又要接地气,增加真正满足师生需求的短平快项目。比如我们新上的IPTV直播、签到、班车管理、远程视频会议、IP电话等系统,解决了急需,带来了方便,获得好评。

4.定期考评

我们建立了校内信息化应用考评制度,定期对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进行考评,奖优罚劣,以先进带动后进,大大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校领导带动、师生内需驱动的信息化应用氛围正在形成。信息化的“化”是一个过程,信息化建设一直在路上,只要我们有眼界、有思路、有能力又肯付出,从满足师生需求出发做事,我们深信,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是早晚的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