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三要素”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心 作者:余刘琅 发表于:2015.12.18  790浏览

笔者从事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十余年,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通过对千头万绪的高校信息化工作进行反思,从中总结出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三要素”。

“三要素”的主要内容为:技术实现,运行模式,配套政策。这三大方面相互制约的同时,又必须相互配合。三者关系如果处理得好,则可收到相互促进、事半功倍之效;如果处理欠妥,则处处受制,顾此失彼,让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要素之一:技术实现

“技术实现”这个要素是所有信息化从业人员首先会关注的内容,其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解决某一方面的技术问题,通常是由需求驱动或设想(计划)驱动。比如:校园网出口带宽不足了,就可能要求扩充出口带宽;为了认证、计费需要,需添置用户认证计费系统;接入交换机老旧,需要批量更新老旧接入设备,等等。大家都希望通过这些手段,可从技术上直接解决信息化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技术实现”是信息化工作的基础。这虽然容易理解,但也最不容易达到理想效果。工作实践中,很多人把大量注意力都放在“技术实现”这个方面,整天在纠结要买什么设备或服务来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就是深陷于一堆设备技术参数的敲定、招标文件的制定等具体事务中。等到终于将设备或服务采购到位,才发现原来的问题或许还没有彻底解决,而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于是就这样年年折腾,始终没个尽头。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本质上是“技术实现”要素与其他两个要素的关系没有处理到位的缘故。

要素之二:运行模式

“运行模式”,或者说“管理模式”,是信息化管理者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制定的具体业务流程、管理架构以及具体的运作方式。比如以计费为例,管理者通常可以在“包月计费”、“按流量计费”、“免费(或部分免费)”等模式中选择一种;具体操作时,则可在“自行运维”、“第三方全托式运维”以及“多方合作式运维”等方式中选择。又比如高校的部门网站建设管理问题,有的是统一采用站群系统,有的是各部门各建各管,有的则可能是委托第三方公司,等等。

“运行模式”最考验信息化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由于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同一学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体情况也不相同,结合历史原因、政策原因、领导意图原因、经费原因……等等,似乎没有哪个学校能够寻找到一套十全十美的运行模式,任何模式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如部门主页,采用站群的运行模式的情况下,信息中心行政级别不够,无法对各部门下达行政指令,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力度就会差强人意,最终相互推诿,互相不讨好;采用各建各管的运行模式,则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管理分散等问题明显。

再如校园网计费模式,包月的运行模式看似管理比较方便,但同时问题也更加突出:用户代理逃费,滥用网络严重导致出口带宽有效利用率严重下降,不同用户用网烈度不同导致不公平,等等。管理人员天天纠缠于客户端被破解、用户私设代理需要做技术对抗、投入再多的出口带宽资源都很快被消耗殆尽等麻烦。而按流量计费,则又可能会遇到精确统计麻烦、病毒后台偷跑流量、个别用户因流量消耗太多而出现较高费用等问题。

但是,任何高校在运行模式这个问题上,都不得不确定一套可能“比较适合”自己的运行模式。运行模式一旦确定下来,由于高校用户数量庞大、新老届学生逐年不间断更替,日后要想中途更改运行模式,也往往是投鼠忌器,从而就会出现明知当前运行模式存在严重问题,但依然不可随意更改的尴尬局面。

上述“技术实现”与“运行模式”这两个要素,无论走哪一条路线,结果始终是不完美的——这似乎成了一个定律。那么,能否打破、如何打破这个“定律”?答案是,我们还需要向第三个要素——“配套政策”去寻找解决之道。

要素之三:配套政策

“配套政策”即与本校技术实现水平以及运行模式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本要素的关键在于“配套”二字,其核心思想就是规范管理的同时,有效弥补“技术实现”与“运行模式”的不足。换个角度理解,可以认为是“抢占话语权”,即“凡是可能会有麻烦的地方,我说了算”。

很多情况下,不少信息化管理人员总是认为规章制度只是挂在墙上给别人看的,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太大作用。其实,如果掌握了“配套”这个精髓,明白了话语权的重性和抢占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则一套不断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最终可有效解决前两个要素无论是左是右都无法解决的难题。

我们可以在选择好合适的运行模式后,再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漏洞或可能会发生的问题,针对这些漏洞或问题在规章制度上做出预防性、补充性、限制性、明确性等的规定。

仍然以笔者所在高校的计费和网站管理问题为例。

为了克服包月计费的诸多问题,我们利用新校区建设的机会选择了按流量计费的运行模式;技术实现方面,为了克服认证计费客户端需要安装、多种操作系统使用不便、存在被破解风险等问题,采用了支持出口Web认证的设备;为了解决流量精确计量的麻烦,我们按10G对流量打包,然后在管理规定中声明校园网为自愿使用、不计零和不找零;

为了避免学生毕业时存在未用完的流量出现退费麻烦,我们在学生入校时就预先给每个账号充入一个单位的流量包,以“零头小于整体”的原理给“不计零不找零”的规定制造依据;为避免学生沉迷上网,规定限制每个账号每月的最高可用流量限额……所有这些,都是用规章制度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避免出现管理盲区和误区。

至于部门网站管理问题,我们在确立采购一套站群系统作为技术实现手段后,采取信息中心负责核心基础硬件和站群软件平台,各部门负责网站个性化与内容管理的模式,并配套制定出站群及部门主页信息发布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了各方的权责,并且规定不再允许各单位擅自购买服务器搭建公共服务等,最终将这些制度以学校的名义通过红头文件颁发,取得充分的话语权。这样就解决了信息中心行政干预能力不足、各单位协同配合困难的难题。

总之,“技术实现”是信息化的实体,其技术路线的制定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今天买个设备、明天买个服务,而是要充分考虑好要选择的运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结合实际需求确定要添置什么设备或服务。

“运行模式”的设计则要尽量避免管理上的漏洞与不便,同时充分考虑到信息化的“时间坐标”,即充分考虑眼下的需求与未来三、五年可能的需求,不能只看眼前的需求临时确定一套运行模式,而是要确保运行模式具有相当长时间的可持续性。

而“配套政策”这个要素更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不要以为制定规章制度是搞形式主义,而要充分认识到规章制度问题本质上就是话语权问题。当一些可能存在争议的问题、技术手段或运行模式无法完美解决的问题存在时,通过针对性地制定规章制度,可有效避免工作被动。当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一边运行一边随时完善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