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线上教学时空变化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来源:《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刘文琦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发表于:2022.06.28  268浏览

文/刘文琦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师


一、线上教学时空变化给教学带来的影响

1、身体的姿态动作发生更替

在疫情期间,教师授课的身体展现方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从传统站立式教学姿态到伏案端坐状态。传统的授课前方即是授课主体,现在是窥探屏幕里的“隐形者”,学生不开启摄像头的状态下处于隐蔽状态,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媒介技术搭载的便利渠道,在师生之间建立连接了虚拟空间,从物理属性意义的空间置身到信息环境的空间,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产生更高要求。教学平台海量信息向外释放输出,各门类学科教学资源目不暇接。学生也有产生身体“对抗”,比如代刷网课现象,消解了教师作为讲授者的权威地位。教师煞费苦心地设置课程视频知识点测试,学生却通过他人代替观看的方式完成,这显然无法实现真正的学习效果,付出经济代价的同时,降低了内容真正的内化吸收效果。

2、功能区域设置的变化

传统教学通过在教室修葺位置要比学生座位区域略高的讲台,体现了塑造教师权威形象的隐喻,除了教师以站立式姿态,略高的位置能够提供清晰视角,俯瞰班级群体成员。教师是“流动的”身体,在授课时时而站立台阶之上,时而走动在学生区域中间,与学生发生思想交流与碰撞。而在网课中屏幕一端与学生真实场域产生区隔,媒介技术使两个主体发生链接。直播模式属于单向度传播,学生以文字形式在面板留言,展示端口需申请连麦,由发起(教师)端赋予其表达权,才能实现两者之间同步对话。此时,技术卡口充当把关角色,不同模式下满足教师的多重需求。在视频会议模式,参会者可以有权静音或出声,增加参与者自主选择权利。

3、场域的差异化表达

学生在网课场景中与在社交平台建构的自我形象有着较大差异,表现为为彰显自我个性而选择退缩,关闭摄像头,回答提问时以“不便于开启为由”,呈现出单纯语音对话。直播可以回放的情况下,学生减少了错过直播的担忧,可以不受次数限制地观看学习教师授课资源,但是除了个别实践操作类课程,学生一般选择重看理论类课程的几率较小。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后台观看时长,对学生收看行为进行有效约束管理,但是教师无法监测到学生观看过程的注意力集中度。据了解,个别学生存在打开课程后空放的情况,教师在监管过程中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自律意识,用设计问题作答的方式测试其掌握程度。

二、线上教学中肢体行为的对抗与回应

1、肢体行为对抗

传输信号不稳定、学生对教师表达叙述的语义发生理解认知偏差等都会对传播过程造成干扰,比如在疫情期间线上授课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家中网络信号较差,通话连麦时声音时断时连,对于其他学生的视听感官也造成不悦影响。教师作为发起直播的主体,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是单纯意义的师生关系,还有“看与被看”的关系,知识输入的背后是一种身体传播,运用教师的表达张力唤起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机。

2、对肢体行为对抗的回应

1)教学创新设计五部曲

在疫情期间,面对学生产生的肢体行为对抗,本人逐步探索出一种新型教学时空观模式,可称之为“教学创新设计五部曲”,如下图所示。该设计基于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编写程序化教材时使用的原则,将学习目标分解成具有逻辑关联的多个“小步子”,最终实现终极目标。目的是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及时反馈降低错误率。本设计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30人左右的中小型班级授课,有着较高的普及和推广价值。该设计从教师课前17天为起始点,到课后2472小时形成一个通用循环圈。

第一步,课前17天发送PPT课件、讲义和视频,使学生先对学习内容有初步认知。在保留课程神秘感的同时,要留足时间,避免前一天发送,导致学生缺乏充足时间完整观看。此时先不发布设计的问题,形成留白效果,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揣摩时间和内化吸收空档。

第二步,教师在课前24小时共享编辑文档和课程海报。基于学生课前17天时段对学习内容的吸收理解,教师将“粘贴每个人学号、姓名”的空白Excel表格,发布在钉钉群里,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回答。该方式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优势,即上传后自动生成共享编辑文档,如若教师或某位学生因发布文件出现个别错字,无须再次重复发送,在原文件基础上可随时做出修改,并且文件会自动显示重新编辑的日期,避免新老版本发生混淆。表格属于集体智慧创造的共同区域,当班内有一人已经完成时,则能起到带动促进作用;而学习成果在同一个页面对比也较为容易,同学们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第三步,课前10分钟发布背背贴、收获贴纸和问题贴纸。笔者把该环节叫做“发三贴”,顾名思义运用贴纸方式呈现在课堂情境之中。“背背贴”适用于复习巩固上一节知识点。运用A4白纸打印并剪裁好两指宽纸条,将上一节课知识点做拆分,用关键词形式打印剪裁,每人随机发放一张。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进入班内开始上课,在课堂发放完背背贴,全体站起,教师在不看课本情况下开始随机提出问题快问(无须点名),拿到该相关贴纸的学生主动站起快答,答完且正确的学生方可坐下。这种模式可以刺激期待迅速坐下的同学的抢答欲望。问题贴纸和收获贴纸,设计方法与背背贴相同。学生在临近下课前10分钟回顾这些内容并写在贴纸空白处,教师收回反馈并于课后及时在钉钉群统一回答。

第四步,采用课中讲授法+机选分组讨论模式,分解任务。这里使用超星集团的学习通APP机选分组功能,打破原有座位之间的区隔,以避免学生因长期固定座位与班内其他学生缺乏交流,碰撞思想火花的力度不够。各个小组当堂交流时,教师提供A4白纸、彩笔和便利贴纸等教具以便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在学生汇报展示后,使用学习通投票功能,对反馈心仪数量最高的小组全部组员加分。

第五步,在课后2472小时撰写教学反思,并将成果上传至实践教学平台。在授课后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对教学提升有着突出作用。笔者每次授课后均会将第一个班的情况及时记录,以帮助有效调整对另一个班的授课。本人通常上传课前筹备实况、自创教学实用妙招、课堂精彩实录、学生作品展示、比赛信息发布、教学改革心得、学生赛事获奖等内容至个人教学微信号或抖音号、B站,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适合的形式进行内容深度整合,真正将课程改革落地,激发更多教师探索教改的兴趣。

2)调动多感官的身体传播

如对于考查课《传媒经济学》,笔者在布置作业时通常会采用多元方式以调动学生多感官,包括录制传媒财经新闻的播报mp3音频、绘制运用现代经济学框架分析案例的jpg格式长图文、创建共享编辑excel文档上传答案、在群中发送pdf文献阅读笔记,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完成自选的传媒经济学相关主题学术论文等。而笔者会制作传媒类文献集,以便于学生查看自己的成果,其中的作品还能供下一届学生阅读借鉴。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