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导向型理念在线上课程高阶学习中的应用
来源: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作者:孟俊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讲师 发表于:2020.09.30 783浏览
文/孟俊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讲师
在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为确保学生的安全与健康,全国高校和中小学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工作部署,实施了覆盖全国的在线教学,这是新型网络课程与学习观在特殊时期的一次实战演练。随着在线教学的陆续开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反映出教师与学校定位和理解在线教学方面的偏差,同时也给教育机构的优化策略部署反馈了思路,更是郑重地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组织教学?如何保证质量?如何保证效果?如何保证教学目标达成?
一、线上学习的优势与劣势
与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教学的优点非常突出,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只要拥有网络、电脑及智能手机,就可以自己调整学习计划,随时随地学、反复听、反复学、接触优质的教学资源、交流互动范围扩大、相关信息共享与及时反馈等。线上教学突破了时间、地点的种种限制,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
但线上学习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挑战。因此,面对敢做、敢想、有思想、会创造的年轻人,教师应思考:如何点燃学生心中自学的火焰,提高其进行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课内讨论知识点的兴趣,锻炼学生真知实干的实践能力,同时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鉴于上述分析,在保证基础知识及基本体系的前提下,教学的体系、内容、方式等都需要改变,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采用研究导向型教学的理念进行在线教学的设计与开展是可行性方案之一,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研究导向型教学的理念
建构主义教育哲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启发性的活动,在与社会文化探究互动中生成意义、内化并建构理解的过程。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处于人工智能、互联网快速行进的高速列车上,学习不止是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人才竞争中的各种能力、精神和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因此,学习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从生活的真实问题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则是通过问题导向或者实际案例研究等方式来启发学生思考,旨在引导学生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并在“研究—学习—再研究—再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团队合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走入社会后应对挑战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与展示、课下的材料搜集与整理、方案的确定与验证。因此,课程的考核实行多个阶段进行,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采用多形式、多阶段、多类型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三、研究导向型教学过程
作者所在教学团队教授的《地籍与房产测量》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对技术人员不但有测绘技术知识的要求,还要求有对最新的土地和不动产法规知识的掌握。这里以该课程为例,讲述研究导向型教学过程。
1.教学设计与策略
研究导向型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变”与“不变”这一主轴线来进行:教学目标不变、教学任务不变、教学质量不变;教学理念要变、教学方式要变、组织形式要变。研究导向型教学以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为主要归依点,是一种集“教、研、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设计主轴线的引领下,在知识目标的培养上,通过思维导图和主题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给出自己的想法;在技术目标的培养上,主要结合当前疫情这个案例,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在能力目标的培养上,通过团队合作和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情感目标的培养上,注重对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让思政、社会责任感、全民素养走进课堂,加深学生对国土与房产的认识,让学生珍视国土、珍爱家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于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以逆向设计思维制定了“七步式”教学策略。首先,利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软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入研究导向型学习理念;其次,创造学习情境,结合鲜活生动的实践案例(新冠肺炎疫情和自己所居住的现实环境)设计互帮互助的小组学习活动;第三,考虑学生的个体和发展差异,创设团队意识和归属感;第四,开展头脑风暴(主题讨论),激发学生多向思维,产生多种可能创意点;第五,创设目标导向的务实氛围,细分复杂任务和主题,标出逻辑顺序,确定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入思维导图的讲解和使用);第六,加强团队意识,注重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引导辨别是非,并适时给出信号和提醒,鼓励富有成效的行为和成果(引入论文写作讲解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第七,利用技术手段加强沟通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帮助,确保有价值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2.课程开展形式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以真实问题切入,因事而化,在情境中学习,形成固定的、有特色的教学板块(课堂交流区、主题讨论区、思维导图展示区、研究导向型学习陈果展示区),每个板块对应相关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成为善于自我规划的学习者,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
引导学生从社会责任感、数字敏感度及其重要性、社会可持续发展、创新思维四个方面探讨重大事件和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们基于各自不同的兴趣结合专业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对疫情进行聚焦、凝练出丰富观点从而确定研究方向,让学生从基础知识的积累过渡到具体问题的研究,实现从知识积累逐渐迭代为发现问题、提出方案、验证观点到最后的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立体的学习方式,包括视频观看、问卷调查、课后测评、线上主题讨论、思维导图展示与讨论、海报设计与展示、结合真实场景的实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评估反馈等方式。
图1问卷调查
图2学生思维导图展示区
3.探索与实践
研究导向型教学通过精心的教学组织和设计,努力构建班级之间、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课堂的重心由灌输式转为自主学习式。课程团队老师以入驻小组的方式带学生走进实战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地搜索文献和资料,通过团队合作、共同探讨与实践提供问题解决方法。
首先,团队建设。如图3所示,参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每5-6人自发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组内讨论或投票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内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学习小组的组成,有利于集思广益,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多种正确、创新的思维碰撞在一起,组内分工、分块进行课题研究,课程总结等,可以产生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案。分组研究还有利于帮助、提升组内个别组员对知识点的理解力、自主学习力。
图3团队建设案例
其次,过程保障。课程建设团队中的9名教师根据分组情况分别加入各学习小组(如图4),以课程内容学习为主体,以社会真实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所触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为引线引导学生去学习,通过对现实问题进行解析、凝练、实践、探索,最后透过现象去分析和把握问题背后的本质。
言传身教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工具及相关软件,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在与外界互动、甄别的过程中构建对问题的认知。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研究导向型思维,把更多有效互动时间投入在认知维度的高级阶段,即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创新”等。
在目前营造的学习环境中,必须打破校内与校外的界限、课堂和课外的界限、教育与年龄的界限,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线上网络资源与途径,在实践中真正提高甄别、整合及使用相关信息的能力。
第三,确定主题。将学习内容和社会热点结合在一起,既增加了学生对于学习课程内容的兴趣,又对社会的一些问题有所了解。不再是死读书的模式,而是增加了学习内容的宽度和广度。当脑海中有了疑问之后,就会带着这些疑问去找寻答案,带着疑问去学习和思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基于此模式,一方面,在课堂中引入主题讨论。小组讨论当中可以各抒己见,思维的碰撞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彼此之间可以互补、完善和进一步升华。每天所发生和经历的无数事情,有哪些是具备研究和解决的价值又和专业内容相关,是考虑成为研究主题的关键。另一方面,在各小组确定了大方向之后,以大方向为关键词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开始头脑风暴,不断把处于雏形化的问题概念化、形象化、具体化,并经过不断思索,一步步为其找到落地基石。网上和课堂是输入,小组学习是输出。学生分组及分工安排如图5所示。
第四,找出落地基石。按“概念解读—材料甄别—案例分析—制定评价标准—辩证讨论—落地”的流程执行。针对落地的基石,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对每一种方案进行验证,最终得出可行性方案。
图6思维导图形式实验报告
第五,有效引入思政元素。当前教育强调“思政进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果。结合当前疫情,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深深体会我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命运共同体”正确价值观,使思政元素水到渠成融入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在畅游知识海洋的同时慢慢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第六,学习评价与反馈。成绩评定时将文献的查阅与平时材料的收集整理(5%)、线上视频学习与单元测试(20%)、高阶思维成果的头脑风暴(20%)、思维导图展示(10%)、思维创新的课堂讨论与展示(30%)、结合居住地环境的实验(15%)都纳入其中,用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和同行评价的模式构成形成性和过程性评价。这样的考核方式才能对研究导向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保障。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师教、学生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学习方向的“指挥棒”。我们应该让考核方式这个“指挥棒”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录制小视频进行课堂展示,学生明显呈现梯度性进步,变得敢表达、会表达,表达沟通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交叉混合组队,确定各小组以课程为依托的研究主题,学生逐渐学会自我定位以及处理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变得懂合作、善协作,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升;确定研究主题后,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投入巨大精力去查阅大量文献、搜集相关资料,在经历过“磨难”后,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方法,获得了自主解决难题的自信;获取信息后,甄别和处理信息这一过程的训练,使学生的逻辑批判能力得到提升;提取有用信息后需要验证思路、进行试验、测试软件等找到落地基石,从而提出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大家讨论、展开头脑风暴,这一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观察社会热点,将现实问题融入课程,学生不但提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而且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社会责任感、全民素养带进课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结合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和科技论文的撰写,进一步拓展了思维,提升了创新能力,并为毕业论文选题拓展了思路,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研究导向型学习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督导专家及学生的认可与好评,图7是其评语。此理念下的成果之一是部分学生进行了论文撰写,图8是撰写的部分论文。
图7督导及学生评语
图8研究导向型学习成果之一
为了进一步验证相对教学改革的其他方法,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形成建设带来的影响,我们在学期初(课程开始前)对学生学情进行过调查、分析和记录,图9是参加该方法学习的学生(2017级)最终成绩与往届(2014、2015、2016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横向比较,图示清晰地呈现出该方法的优秀结果。我们计划在课程结束半年到一年后对参加该种模式学习的学生学情进行再次分析和记录,通过数据的纵向比较,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图9各届学习学习成绩横向对比图
(其中2017级学生采用的是研究导向型教学法、2016级采用的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2014和2015级采用的是传统课堂授课法)
五、总结
研究导向型教学,围绕提升“学习体验”这一核心,建立在“以学习者为中心”基础上,通过“引导”,将每一位学生内心的“火焰”点燃。因此课程本身就是对我们正在经历的一次疫情挑战的研究,而研究导向型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一步步自主地找到属于自己小组的研究主题,这不仅体现了学生对传统学习模式与框架的突破,同时也是老师对自身的教育过程得以完成的最好体现。在疫情期间,研究导向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获得了一些感受与建议供参考。
1.研究主题的确定
对研究主题的寻找和确定是很多小组无法逾越的障碍,但经过历练最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生的研究主题不仅涵盖了课程主体模块中各重点的探讨,而且涉及到医药、健康、经济、民生、动物保护、道德素养、法律完善等方面。例如:探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土地生态保护的关联;土地资源红线下如何改善医疗垃圾的不当处理;“火神山”医院建设背景下的土地社会经济特性分析;大数据在新型冠状病毒事件中的应用与影响;网络资源课程在灾难性事件(新型冠状病毒)中的作用;无人机测量在武汉疫情事件中的应用等。
2.团队老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互动
老师在此过程中担任的是信息传播者与学习支持者和成果观点分享者的角色,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不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和讨论,而是带给学生一些和学习方向相关的发现,不是直接告知学生该怎么做,而是协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细化、抽丝剥茧从而理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验证各方案的可行性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终点。
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并享受这种学习模式。然而,也有少部分学生(即被动学习者)并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由于不再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在应试教育下培养起来的死记硬背技能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显得无所适从。这需要老师多加引导,团队成员多给与帮助,让其慢慢适应并逐渐转变学习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