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与实践考核交流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来源:河南大学 作者:韩道军 阎朝坤 王玉璟等 发表于:2019.12.31 482浏览
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教学改革的实施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工作重点之一,是保障本科教学取得高水平质量的措施之一。
河南大学教师教学与实践考核交流平台以高校工科为研究对象,以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为研究背景,以高校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为研究内容,结合学校教学现状、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等实际情况,制定了考核流程,采用线上线下资源混合使用,为促进各科目的教育内容标准化组织及信息化发展展开了有益探索。
通过前期调研,并结合我院(河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育教学历史和现状,我们发现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忙于科研,教学投入精力少;(2)欠缺教学计划,学时分配不合理;(3)知识认知不足,难重点欠缺把握;(4)思维尘封脱轨,教学方法较僵化;(5)理论脱离实践,学生提不起兴趣;(6)动手能力欠缺,实践指导不到位。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全院教师的本科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为教师建立一个教学经验交流机会,教师教学与实践考核交流活动平台应运而生。学院领导班子于2008年6月制定有关文件,决定从2009年开始对全院所有教师进行课程考核。学院根据申报人数,每年集中组织1次考核。考核对象面向全院所有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内容涵盖教学全过程和所开设的理论、实验、项目等。
一、实施方案
教师教学与实践考核交流由学院统一安排,每年按期举行,逐步形成学院的一种教学规范制度,从要求学院教师自愿参与,逐步演变为全员参与。具体从四个方面进行实施:
1.确定考核对象
学院要求各系主任对所负责的专业统一规划,做到每一门课有3位教师讲,每一位教师都能讲3门课。高标准考核过程中,一般教师必须报名考核3门,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必须报名考核2门。除课程教师需要考核外,要求实验教师也必须参加考核,主要考核内容是实验设备维护与管理、实验教学等。
2.设计考核范围
考核范围既要包含课程的理论知识考核,也要包括课程的动手能力考核。考核范围分为三种:教师岗、实验岗、辅导员岗和行政岗。根据不同岗位进行区别性考核。
3.建立考核评审标准
为了教师教学与实践考核交流平台能够公平公正、规范的开展,学院组建标准上岗考核评审组(简称“专家组”),专家组对考核教师实行不记名打分制,给出档次级别。档次级别达到给定标准时,才有资格推荐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质量奖评选活动。
4.制定考核奖惩政策
为了激励学院教师参加交流平台的积极性,学院在对教师进行严格考核的同时,制定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交流活动平台,扩大考核对象和范围。
二、实施方法
在考核过程中,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综合评价等原则,可将教师教学与实践考核大致分为两个方面——课程教学和动手能力。考核结束后由专家组评分,并得出考核结果。
1.教师课程教学考核
课程教学的考核交流分为4个阶段,即审核材料阶段、课程综述阶段、讲课考核阶段、实验考核阶段。
第一阶段 审核材料
对所有参与教学考核的教师,需要专家组对考核教师进行初步筛选,筛选衡量的标准是教师对教学材料的充分准备。因此,参加课程和实验考核的教师必须在考核前提供以下材料:
(1)课程综述PPT;(2)教材、参考书;(3)实验题目、次数、学时分配、每次内容分配;(4)教学大纲、实验大纲;(5)标有序号和熟悉程度(A/B/C,各占三分之一)的课时分配表;(6)教案(电子稿手写均可);(7)作业及答案(电子稿手写均可);(8)讲课用的PPT(有些课不需要);(9)近3年的实际期末试题(不够3年的课仅提供考过的试题);(10)其他。
其中,(1)-(7)项是必须提供材料,对提交教学材料审核不合格的教师,不允许进行下一阶段的考核。
第二阶段 课程综述
在此阶段,为了充分考核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在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握程度,需要对教师考核课程的整体结构、重难点、熟练程度、课程特点等进行评价,教师在一般不超过30分钟的时间内,利用多媒体对上述内容评价材料进行展示和综述介绍,并在综述时同时提供实物材料,主要包括:
(1)介绍考核课程及提供实物清单;(2)本人上过的课程及本课上过的次数;(3)对本课程进行综述(包括主要内容、重点、难点);(4)展示看过的参考书并对所选教材优缺点进行评价;(5)展示教学进度表并讲教学进度安排的理由;(6)展示作业并汇报考研相关题目做的数量;(7)展示教案并汇报教案的特点;(8)展示课件并汇报课件的特点;(9)展示实验题目并汇报实验主要内容;(10)展示其它实物并作相关说明;(11)课程改革思路与建议;(12)回答提问。
第三阶段 课程考核
高标准考核的原则是要求教师讲课做到“指哪打哪”,即每节课都要能立即讲。为此,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讲课考核采用非人工随机抽号的方式(通过软件自动产生随机序号),根据随机抽号所对应的课次章节,立即讲授其中的知识内容。
为了考核教师对课程讲授的熟练程度,教师应在考核前对自己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进行预估。教师在考核前提交的课时分配表(15周)必须在实际的教学分配表(校历周数)基础上进行细化和修改,主要包括:
(1)根据课程讲授所在的学期时间,按照每节课时定为一次,讲课序号按次顺序1、2、……等标出;(2)教师根据每个课序号所对应的讲授知识的掌握情况,按“A/B/C”标出熟练程度(A、B、C各占三分之一),在讲课考核过程中,专家组会根据考核人员标识的熟悉程度以及讲课情况进行对比、合理打分;(3)根据每年学期长短不尽相同,课时分配表中还要有对应讲课的内容调整计划,根据同一门课在不同学年学期的长短,有计划地补充或延伸知识点,或者删减部分不在教学大纲或教学大纲要求不高的知识点。
在此阶段,根据课程性质,可将课程分为纯理论课和非纯理论课,并根据各自特点制定评分标准。
第四阶段 实验考核
教师考核除了包含课程的理论知识考核外,也包括课程的动手能力考核。除讲课教师需要考核外,要求实验教师也必须参加考核,主要考核内容是实验设备维护与管理、实验教学等,专家组根据考核人员实验情况合理打分。实验考核范围主要分为3种:(1)教师岗:包括课程考核和实验考核;(2)实验岗:包括实验设备维护与管理,实验教学;(3)辅导员岗和行政岗:暂不考核。
针对前两种需要实验考核的岗位教师来说,教师实验考核分两步:第1步是教师向专家组所有成员介绍实验安排、设计思路;第2步是教师随机抽取提交的审核材料中的实验,然后在专家组指派的成员监督下直接做实验内容。
2.教师动手能力考核
除考核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及其课程的动手能力外,作为工科类教师,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师来说,通过参与各类横向、纵向项目,可将社会需求以及项目经验反馈教授给学生,因此有必要考核教师在项目工作中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的考核交流分为2个等级,即项目开发人员、项目经理。
报名考核的教师必须首先通过“开发人员”等级的考核,然后才可以考核“项目经理”。只有通过“开发人员”等级的人员才能参评“项目经理”等级。参加动手能力考核的教师需要准备材料,材料审核不合格的不允许考核,需要准备的材料主要包括:
(1)综述PPT——介绍教师自身已完成的项目,至少包括:项目名称(不包括发表论文)、项目功能简介、运行截图;项目使用的开发语言、教师编写的功能(模块)的代码;项目的来源、项目的投入使用情况及使用单位等。(2)其他材料:必要的其他辅助说明材料。
材料审核合格后,考核时个人按综述PPT介绍,包括项目研发情况或项目管理思路,专家组按百分制统一打分。
3.专家组评分
参加考核交流平台的所有教师汇报结束后,专家组评委采用无记名打分制,分出以下三个档次:未通过:平均成绩<75分;待定:75分≤平均成绩<80分;通过:平均成绩≥80分。具体分布如下:
表1 专家组评分分布表
考核档次为“未通过”和“待定”的教师,是学院领导和系主任重点随堂听课的对象。考核档次为“通过”的教师,才有资格推荐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质量奖评选活动。
三、实施情况
本项目的教学改革在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自动化、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统招本科生(含一本、国教、迈阿密、民生等),及其它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实施,直接受益学生达上千人。
自2008年考核交流平台建立以来,学院获评校级以上教学团队2个,特色专业3个,一流培育专业1个;拥有校级精品课程6个,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学院教师出版规划教材、著作50余本,获批校级教改项目60余项。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其中校级教学质量竞赛共获得特等奖11人次、一等奖39人次、二等奖89人次,两次荣获集体奖;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奖励20余次。
自2009年以来学院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每次2-3天)高标准上岗考核交流活动,评委由学院领导、通过高标准上岗考核的系主任、资深教学专家等组成,旨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截至2019年6月,全院已经开展教学与实践考核交流活动11次,每次参加者超过100人,直接参与考核教师超过180人次,其中教学实验考核通过达到160人次,项目开发考核通过40余人。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学院制定了《教师考核规范》,实现了全院参与,人人重视教学。通过交流讨论与点评,提升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编码及实物开发能力考核,引导博士学位教师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了课程小组,减少调停课,确保教学秩序,同时加强了课程与专业建设,增强了教师的教学信心,提高了教学水平。
表2 教学考核统计表
经过10余年的分析、探索、讨论、制定等工作的开展,考核交流平台现已初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改革效果。考核交流平台在提高本院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可以推广到其他兄弟学校和院系。
四、主要特色和创新
该平台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
1.根据本院自身特点构建了本项目的教学与实践考核交流平台,其制定的考核标准为首创。
2.制定了“教师提交审核材料à评审组审核材料,给出是否允许参评结论à教师随机抽号,确定考核顺序à教师参加考核à评审组开会统计打分结果、确定评审结果à向参评人员反馈评审结果à评审结果存档à随堂听课”的考核流程。
3.根据专业特点,拓宽了常见高校教师的教学考核范围,教师除进行基本的课程考核外,还增添了动手能力考核,使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具有成熟的实践能力。
五、下一步计划
目前,学院的考核交流平台专家组由“教授、系主任、实验室主任、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同组成,还没有完全实现专家评审的广泛性;另外,由于专业特点,考核标准制定过程、课程和动手能力权重的分配还有待于商榷。为此,需加强与校内和校外其他院系交流与合作,聘请专业领域内有权威的专家、优秀教师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考核交流活动;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国外高校进行教学交流和合作。(本项目获得河南省“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创新应用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