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专访华东师大沈富可:信息化建设,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来源: 作者:本刊 发表于:2018.12.28  793浏览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引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思路和保障。在如火如荼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对于教育信息化2.0,高校信息化工作者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当然也有困惑。为此,我们带着来自一线教师的部分问题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沈富可主任。

《河南教育信息化》:不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层次差别很大,您认为通过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是否能缩小差距?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缩小差距?

沈富可:我觉得通过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可以缩小这些差距。但我认为教育信息化这件事情不要去做横向比较,没有太多意义。信息化就像买衣服、鞋子,最合身、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什么是最合适的?信息化是一个手段,它要使得学校核心的教学、管理、服务、社会影响、国际交流、文化传承等功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这就是信息化的作用。不同学校的办学风格不一样,信息化在支撑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是个性化的。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的信息化做法与其他师范大学的做法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两个学校的办学风格、目标特色不一样。

什么地方可以做比较?信息化支撑的作用力有效与否是可以比较的,信息化融合的机制是可以借鉴、做比较的。比如配合教务处处长做教务信息化的融合方式跟配合人事处处长做人事信息化的方式可能就不一样,因此我们可以在融合的方式上进行创新、比较、学习,这是有价值的。信息化这件事,跟学校综合排名关系不大。有些学校名气不是很大,但信息化做得很有特色。

《河南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为教育革新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高校该如何做好数据安全工作?

沈富可:首先信息的发布包含两部分内容:数据和服务。不同的用户接收到的数据和服务有所不同,如针对校友主要发布展示学校成就的相关新闻及校友卡可享受到的服务;针对社会人员主要是发布学校重大事件、学校形象信息,进行对外宣传;针对学校师生则提供了另外的渠道访问资源、享受服务,校内可以通过PC访问,校内校外也可以通过移动端访问。

而数据安全的根本问题是把数据给了不该看的人,给了该看的人不涉及安全问题。这背后是规矩的梳理,恰恰就是这种规矩的梳理能够避免数据的泄漏。这需要学校能真正把数据梳理好,一定要对数据进行分类。我认为学校数据分两大类:一类是公共数据,一类是私人数据。对于私人数据,如学生的联系方法、性别、身份证号等,应该尽最大程度保护,在个人授权的基础上有限使用。而学校里发生的重大事件、管理及服务流程中的数据应该是一定范围内公开的,公开之后数据价值及利益的最大化体现在能够反过来促进部门工作做得更好,甚至包括使得学校根据学校管理和服务的业务类型、业务量等对服务人员、机关人员进行岗位分配,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等。

除了跟数据有关,数据安全跟发布渠道也有关系。数据安全与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为用户提供一种便利以及保护,具体怎样便利、怎样保护,有时候很难拿捏。我们现在的做法是通过个人隐私数据的开放或者提供来换取某些服务的便利,这是针对个人隐私数据的一种办法。

关于数据安全保护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数据管理和保护的工程设计问题,一定要掌握在学校自己手里。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认为高校应如何落实智慧教育,当前在智慧教学方面主要遇到了哪些问题?

沈富可:目前主要遇到了两个问题:1、教学平台推进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教师使用积极性不平衡,这是一个挑战;2、教学管理方面,学校的教务系统或是本科生教学管理系统,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智慧教育,就应该做到本研一体——把不同阶段的课程编号、教师编号以及选课系统等全部打通。

我认为落实智慧教育最主要的还是要把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出来。智慧教育下的教学要在某些合适的教学环节中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是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与学生的接受特点、思路匹配起来,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帮助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么运用智慧教学的方式,还需要相当多的探索。有媒体在炒作“未来,人工智能将替代教师”。出题目、给答案,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教师的某些作用。但是在了解学生特点、实施个性化沟通与教育教学——也就是互联网+教育中很重要的“交互”“连接”方面,我认为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教师。

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让学生有创新意识”,而教育信息化在这方面的作用还是非常受局限的。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认为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沈富可:提升信息素养意味着对学生在信息时代所需要具有的能力进行自觉、不自觉,直接与间接的培养。第一种方式当然是通过相关的课程进行教学与培训。第二种方式,我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这样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环境中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化素养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这是最重要的。

以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办一位教师为例,这位教师开发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学校微信小程序——国内首家“微信校园卡+小程序+原生微信支付”一体化方案,但他并非计算机专业,而是生物系专业的,做到这一点就源于他对数字媒体以及程序设计的爱好。这个例子反过来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