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互联网+”让教育更关注“人的维度”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婀娜 发表于:2015.12.18  860浏览

如果说,去年年底国内最大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完成1500万美元A轮融资的消息,还尚未让人们意识到“互联网+教育”的巨大潜力,那么,连日来在整体表现平淡的美国股市,中概股尤其是“互联网+”概念股大涨逾10%的抢眼表现再一次证明,“互联网+”的概念已真真切切地飓风来袭。

是的,在教育领域,有关“互联网+教育”的讨论,已经成为近一段时间当仁不让的焦点。人们津津乐道于在“互联网+”概念风起云涌的今天,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究竟为传统教育模式与理念带来怎样的改变。

曾有人将其理解为将教学过程从线下移至线上,还有人将其理解为教学打破时空与人数的限制,理解为授课、作业、考试等方式的更为便捷……但这些或许都还不是“互联网+教育”的本质。

“互联网+”究竟能给教育带来什么?仔细品读一下由于互联网热引发的教育界内部的讨论热词,我们能寻到一丝线索:“翻转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慕课”和“O2O”学习模式,让按需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基于大数据的教学与评价”,让学习者的个性与差异性得到充分凸显与尊重。以上种种,让我们捕捉到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人的维度”。

是的,“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最大改变,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有了“人的维度”,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而这些,恰恰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相对不足的。曾有教育学家指出,传统的教育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和批量生产的模式,铃声、教案、教材和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的场景,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一致的。

也曾有校长痛心疾首,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世界,我们不仅关注他们的分数,还应该关注分数背后的东西,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生命健壮与精神成长。然而遗憾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如此系统地形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关联模型,教育在很多时候,依然依靠零散的经验、刻板的方式和想当然的判断。

这一切,将基于互联网发生改变。基于互联网,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每一次评价与反馈、每一次提问与质疑,都可以作为数据转化为信息,作为个性化学习与评价的依据;基于互联网的“用户思维”,老师们会更加在意学生的深度需求,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因材施教才会扎根课堂,师生才会真正成为合作者,共同开发和创造恰切的课程。

当然,“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改变的可能,更给传统教育带来挑战,学校的教育理念,老师的授课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都将发生颠覆式的变化。“唯一办事聪明的是裁缝。他每次总要把我的尺寸重新量一番。而其他的人,老抱着旧尺码不放。”萧伯纳昨日的嘲讽,不正提醒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时代的进步与技术的革新吗?

有人说,当改革无法触动教育,技术会触动它。期待“互联网+”,为教育带来更多更好的改变。(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