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能力”解读
来源:本站 作者:谢日行 钱慎一 彭松 张驰 河南工业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 郑州轻工业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 发表于:2023.12.29 695浏览
谢日行
文/谢日行 河南工业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
钱慎一 郑州轻工业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
彭 松 河南工业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网络运行与安全部部长
张 驰 河南工业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网络运行与安全部科长
一、开展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中的“数字赋能能力”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有哪些?
在《本科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暂行)》中“数字赋能能力”的二级指标有决策赋能、教学赋能、科学研究、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五个,三级指标有战略决策、业务决策、智慧教学等共计14个,分值为120分,占此次评估中总分值的五分之一。
二、如何推进教育管理数字化,为“决策赋能”?
根据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的要求,高校应利用信息技术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支撑高校战略决策和业务决策,扎实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
数字赋能战略决策: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学校大脑”“智能驾驶舱”等校园数字化智治系统。首先全面汇聚和共享各级各类教育数据,其次推进教育数据分级分层管理,最后建立完善的数据服务平台,并将数据可视化分析应用服务于学校领导决策、发展规划、综合改革等重大事务的决策支持。能够提供以“数据流”推动“工作流”,实现数据智治系统管到人、管到事、管到物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或者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模型等应用实例,能为高校重大事务或决策提供支持。
数字赋能业务决策: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加强云数据中心建设,并依托后台数据分析对高校日常管理中的海量信息进行整合,具体在应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务治理、社会服务等细化管理服务方面,提供综合性、多维度的精准决策支持,增强高校管理决策的预见性、前瞻性、科学性。
三、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为“教学赋能”?
信息化环境的迭代更新拓展了教育教学理念,延伸了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推动了教育教学数字化变革。因此,应转变传统思维模式,改革应用服务方式,坚持以师生为核心、服务为目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数字多媒体等先进信息技术,全面推进智慧教学、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
数字赋能智慧教学:加强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建立3D全息教室、沉浸式互动教室、远程互动教室等智慧教室,并增加以智慧教学方式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程占比。同时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搭建智慧教学平台,设计数据分析、教学评价、质量控制与反馈的功能,帮助教师全方位、多层次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过程,形成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控制和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提供智能教学环境,支撑了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和课程建设和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获奖材料,或者听评课效果与结果运用取得显著成果的材料,每个有效材料得2分。
数字赋能教师发展:建立教师成果可视化展示系统,围绕教师在学习交流、教学能力培养、学术发展、成果获得、荣誉表彰等多维度职业发展方面提供全方位量化分析和图示,贯穿职前职后,着眼终身学习视角,全面系统把握,精准描述类型多样、有序递进、互相支撑的教师画像,帮助教师分析和发掘专业发展需求,提高自我发展内驱力,同时构建科学完备的教师自我发展评价体系,提升教师工作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充分利用教务、科研大数据,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多维度展示教师发展的历程、成果等内容。
数字赋能学生成长:建立学生学习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接入学工、教务、就业创业和信息化等各部门数据,形成学生多维度数据库,再将数据以报表、统计图等形式对学生行为分析、成绩分析、学业预警、奖贷困补、第二课堂、就业服务等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辅助发现学生成长规律、评估个人发展情况,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方向精准度。提供多个数据挖掘分析主题的分析报告,并具有前瞻性;或者针对某项主题进行科研、教学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影响力并获得相应奖励。
四、如何以数字化赋能“科学研究”,助推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还有较大的提升和拓展空间,在设备仪器共享、算力服务、学科发展和科研协同等方面进行创新或改革,将更有力地助推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设备仪器共享:建立学校和下属二级单位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管理体制,明确学校、院系、研究团队分级管理职责。同时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提供大型仪器设备展示、预约、共享、数据查询统计等服务,全面覆盖学生实验、教学及科研等各项业务需求,实现高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切实提高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开放程度和使用效益。比如:依托信息化手段,根据学校自身管理情况,建设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大型仪器管理平台、危化品管理平台等。
数字赋能算力服务:加强算力服务部门的人才队伍建设,设计好相应的体制机制,打造建设、运维以及管理的全链条团队。具有满足学科计算模型的超算平台、具有私有云服务器平台,为科学数据分析、仿真计算等提供按需分配、安全稳定的高性能计算服务。
数字赋能学科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学科资源管理,建立“教务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等学科管理系统,通过业务分析管理模块,开展学科画像、综合分析、学科建设信息供给等日常业务工作,为学科发展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拓展管理渠道,实现学科发展需求及时掌握、项目精准实施、成果有效转化。
数字赋能科研协同:利用建立的“科研管理系统”“产教融合系统”等建立科研资源库,提供图书情报检索服务,对科研人员、科研设备、科研经费等科研要素进行精准管理、优化配置,并根据科研项目需要实行多种科研要素分配模式;建立科研成果库,利用数字技术打通课题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交流、成果转化等环节,形成全方位、全流程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打造科研成果展示平台,通过大数据匹配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科研成果实现价值最大化。
五、如何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校园“智慧管理”?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校管理能力与数字化转型的融合是必然趋势,高校应将各业务部门用“数字”连接、高度整合,打通管理“最后一公里”,实现校园智慧化管理。
跨部门协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需要高度整合,对跨部门之间的协作要求更高。以数据服务为导向,通过集成、再造、流程开发等方式,建设党务、行政、教务、科研、学工、后勤等主要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打通应用域与管理域的壁垒,用数据联通管理域与应用域,做好中间桥梁工作,打通不同系统平台之间的数据流动阻碍,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系统平台之间的一体化建设。依托信息化,常见的实现方式有“一网通办”“电子校务”“13710督办”“一卡通系统”“迎新离校系统”“网上报账系统”等。
校园管理:面对新形势下的校园管理,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信息系统、安全防控体系等方面的等级提升,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建设在节能、消防、安防、交通、GIS和网络安全等校园管理服务方面的应用,全面感知、识别日益繁杂的校园管理事项,实现对有关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满足高校各类治理主体日益精细的管理需求。部署物联网卡实现网络设备间的烟雾短信报警提醒、漏水漏电等情况的智能后勤管理,部署云监控系统,监控数据核心机房的异动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事件。
六、如何打造校园“智慧服务”,提升校园服务水平?
校园服务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服务”建设应进一步推广。高校应搭建人性化、安全、便捷的智慧校园服务平台,给师生提供一个和谐良好的校园服务环境,逐步实现校园管理的高效协同、校园生活的个性便捷,最终建成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智慧服务校园。
在线服务:首先应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稳定、安全保密的基础网络架构。在此基础上,为全校师生建立高标准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及授权中心,并搭建统一服务门户平台或一网通办应用服务平台,让“系统跑”代替“师生跑”,实现智慧校园服务模式的标准化与智能化。
移动服务:除在线平台服务外,还应积极建设移动端应用服务,拓展应用服务渠道,方便师生日常办公学习。借助学校智慧校园移动门户平台,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深度融合,实现移动端集中式访问,并与在线服务平台进行互联互通,确保移动端信息全面、功能全面。
自助服务:建设自助成绩打印系统、门禁照片采集系统、档案线上查询系统等,为师生提供各业务领域的数据采集、打印、缴费、查询等人性化、高效便捷的智能服务,提高师生对智慧服务的体验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