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河南城建学院信息化十年: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向服务智能化转变和教育数字化转型

来源:本站 作者:王细薇 河南城建学院信息化处 发表于:2023.03.30  704浏览

/王细薇 河南城建学院信息化处副处长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

:本文回顾了十年来河南城建学院信息化工作发展成就过去十年,是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十年,河南城建学院紧跟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以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智慧校园试点建设为契机,通过完善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以及校园网基础网络支撑能力提升、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一网通办”项目建设等重要工程,改善了信息化基础环境,推进了学校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十年来,河南城建学院信息化水平及数字基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字:数据治理;数字化转型;服务智能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城建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决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及《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智慧校园试点建设为契机,通过完善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以及校园网基础网络支撑能力提升、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一网通办”项目建设等重要工程,改善了信息化基础环境,推进了学校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师生信息素养不断增强,学校信息文化有了新发展。

一、十年来,致力于体制机制建设,信息化管理体系逐渐成型

1.信息化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2016年学校赋予信息中心行政管理职能,挂“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和“网络信息中心”两块牌子,突出了信息化部门的管理协调职能。2019年,“信息化建设办公室”更名为“信息化处”。自2018年起,学校在预算中设置“校园信息化建设”专项,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经费的统筹。

2.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学校成立了党委书记和校长双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规定推进了网络信息安全、网站安全、数据安全等工作的分级管理,初步形成了安全责任涵盖业务部门、厂商和所有关键人员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3.校企共建机制良好运行

学校和驻地银行、运营商及其他投资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十三五”期间,学校累计利用社会资金2100余万元,用于建设WLAN、升级校园卡系统、新建智慧应用等工作。

二、十年来,致力于网络软硬件升级,校园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1.校园网络进一步完善

学校经过十年发展,形成了覆盖教学区、办公区、校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生活区等的混合拓扑综合性校园网络。校园网络现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四个互联网出口,出口总带宽由原来的16.11G提高至32.13G。网络信息点总数近21000个,无线设备超过5200个,实现了校园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融合全覆盖。校园网实现了IPv6全覆盖,CERNET监测数据显示,全国高校IPv6活跃地址数排名中我校位列第81位。室内外管网规划合理、管理规范有序、标识清晰。

2015年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城市节点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下一代互联网城市节点单位。自2019年起,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我校基础服务“IPv6规模部署应用案例”入选省教育厅2021年度高等学校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2.数据中心机房基础设施更新升级

新建210平米数据中心机房。新机房共计有55个机柜,每个机柜规划功率3KW,基本能够满足学校“十四五”期间的设备扩充需要。目前学校基础网络实现了双中心运行。其中老中心主要承担基础网络备份中心、智慧安防存储、学校视频资源存储和制作等相关业务;新中心承担网络中心、智慧校园数据中心等相关业务。

1 数据中心及网络运行监控平台

3.计算和存储资源扩容升级

实施双活云数据中心,新增物理服务器27台、存储2套,计算资源扩充了58颗物理CPU(共计696核)和5440G内存,存储资源总容量增加356T,实现了所有系统的云化部署。为适应网络安全法的要求,学校智慧安防新增服务器3台、存储空间2PB,并同时增加了人脸识别等智慧应用。

2 计算和存储资源管理平台

三、十年来,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教学环境明显改善

1.基础型智慧教室全部实现升级

学校分三期大力推进基础型智慧教室建设,对所有基础型智慧教室进行网络集中控制化改造、加装IP对讲系统,对电脑主机、显示系统全部进行升级。经过持续建设,学校基础型智慧教室更换了激光投影机,实现了所有教室集中联网管控、可视化监控,实现了运行状态监测、资产实时管理、事件跟踪等功能。教师上课时仅需刷校园卡即可开启教学设施,设备问题可通过对讲系统或者扫描二维码获得远程支持。在此基础上,还对25间基础型智慧教室进行进一步升级改造,增加录播系统,实现了前端教学视频资源的生成及后端视频资源的发布和应用,达到了拓展型智慧教室的标准。2022年新建14间研讨型智慧教室,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

3 智慧教室

4 基础型智慧教室运维系统

5 研讨型智慧教室

2.“学在城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完成

2015年学校入选“河南省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试点高校”。学校印发了《河南城建学院课程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对网络课程、校级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标、标准、保障措施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依托超星泛雅平台建设了“学在城建”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学在城建”平台上教师建设课程资源4000余门,尔雅通识课502门,爱课程平台上建设课程中SPOC 106门、慕课堂282门。

6 “学在城建”教学平台及后台统计图

四、十年来,致力于智慧校园建设,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1.智慧校园融合门户建设快速推进

2018年学校获批“河南省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单位”。2019年学校将近年需要建设的信息化项目打包申报了“河南省高校校园智慧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并获批。我们升级了统一信息门户、数据交换平台、统一认证平台等基础平台,采用数据中台技术构架升级智慧校园数据中心。智慧校园数据中心整合了各类数据接口和服务形式,对已建业务系统进行了有效重组,以“全用户的服务”为导向建立整体智慧校园开放性服务生态体系。为学校梳理各业务产生的宝贵数据资源,盘点学校数据资产以形成学校数据地图、释放数据资产价值,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7 数据中心平台体系架构图

2.一批新业务系统完成建设,部分已有业务系统再升级

新建科研服务创新平台、大学工系统、预约报账系统、可视化GIS平台、协同办公系统等一批智慧化项目。通过对跨部门业务流程再造、系统优化,数据中心及其他业务系统的对接,实现了多部门、多系统业务数据的同步与联动。

3.校园专属品牌APP“我i城建”上线

利用运营商赞助,建设专属品牌移动APP“我i城建”“我i城建”功能涵盖校教学、管理、生活、服务等方面148项服务实现一云多端——PC端、App端、小程序端、企业微信端;同时提供账号密码登录、验证码登录、扫码登录、微信登录等多种登录方式,每日活跃用户保持在2万以上。

8 数据为驱动的“我i城建”

五、十年来,致力于数据资产管理,数据治理能力取得突破

1.数据资产管理日趋完善

建立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应用。我校信息资产共分为网站资产、软件资产、数据资产、硬件资产、课程资产和服务资产6大类。数据资产白皮书是对各单位已经建设在用的系统做梳理,目前共收集形成23个单位的资产白皮书。

9 信息资产白皮书

2.数据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2022年底,已有24个系统与我校数据资产平台对接,共入一类数据、二类数据4200余万条,发布数据接口47个,被调用3100万次。通过数据共享,进一步精简了办事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证明,简化各类申请表格填报,让“数据多跑路”。

10 数据资产管理平台

3.数据服务“一网通办”项目建设

建立“学校校园服务管理库”,办事事项入库160项。“一网通办”平台构建完成,包含:智慧校园云平台、三端门户“我i城建”、数据资产管理平台、企业微信,实现了统一认证、统一门户、系统集成、服务集成。目前校内38个系统、143项服务已完成集成,覆盖“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四类应用事项。我校“‘一网通办’驱动效能提升,着力打造智慧校园”项目成功入选省教育厅2021年度高等学校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4.“疫情防控”系统有效运转

2022年,在疫情防控已作为校园常态化管理的大环境下,在疫情防控系统上狠下功夫,打造以数据共享为驱动的疫情防控系统。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用于数据收集的疫情防控相关模块和着重数据分析的智慧循迹相关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健康上报、网格化管理、访客管理、智慧循迹数据总览等。通过大量数据采集与分析基本做到以人定位置、以位置找人、可视化展示数据,为疫情防控工作构建强大的数据支撑后盾。

11 疫情防控-管控态势分析图1

12 疫情防控-管控态势分析图2

5.数据安全体系有效运行

建立数据从采集、维护、存储、归档、应用、保护的全过程管控平台和制度体系,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安全。目前已完成校内校外数据共享68次,安全、实时性强的API数据接口+数据共享审批制度有效保证了数据共享的过程安全。

十年来,河南城建学院信息化水平及数字基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我校将秉承“连通、融合、创新、共享”的理念,紧扣“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高质量的要求,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完善顶层设计,加快信息系统优化整合,强化应用支撑能力,探索构建泛在互通的新型智慧化信息环境,探索构建“泛在化学习”的高等学校教与学新模式,探索构建新时代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快速全面发展的新型治理体系与治理生态,助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