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数字化转型更是高校人的一场思维进化和革命——访河南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主任郑友益

来源:本站 作者:郑友益 河南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 发表于:2022.09.27  1146浏览

人物简介:郑友益,博士,教授,现任河南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主任。曾先后担任河南理工大学教务处教研科科长、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和处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在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信息化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河南教育信息化》:河南理工大学是我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单位,从《河南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建设风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到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显著成效。您认为河南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建设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郑友益:近几年河南理工大学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信息资源虚拟化、业务管理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化”为目标,坚持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推进原则,统筹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和信息系统规划,着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服务和支撑体系,信息化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在基础设施和信息化资源方面,教学办公区出口带宽达到19G,学生宿舍区出口带宽稳定在40G以上,公共教学办公区和宿舍区无线网实现WIFI6全覆盖,校园网+宿舍网+5G专网协同融合,不同网络间统一认证、无感切换,有力支撑了疫情期间网上教学、移动办公和泛在学习的用网需要。新建超融合数据中心机房,建成应用系统、公共服务、教学云计算平台3套,实现了资源的统一管理、分配,提升了利用率和安全性

在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为实现“上网一个号”“访问一入口”“数据一个库”信息化统筹规划、协同发展理念,学校积极开展基础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数据”和“业务”两个服务中台。数据中台以基本办学数据平台为牵引,以主数据管理平台为技术底座,以领导驾驶舱和高基报表填报为切入点,实现学校基础办学数据、指标的在线收集、汇总、计算以及可视化展示,及时掌握学校实际办学状态,保障数据顺畅流转,消除信息孤岛,支撑统一数据体系,查找数据体系缺陷,形成数据生产、数据应用、数据监管的数据生态闭环,指导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数据质量,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推进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业务中台则以“智慧理工”为载体,极大地推进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大幅提升了服务访问的便捷性及效率,有效减少了师生不必要的跑腿次数,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师生获得感得到了普遍提高。

“智慧理工”:着眼“融合”,实现跨系统业务和数据协同

《河南教育信息化》:今年年初,河南省教育厅公布了2021年度高等学校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遴选结果,河南理工大学“多端立体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项目入选,能否跟我们分享下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建设成果

郑友益: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按照这一重要论述精神,河南理工大学2019年底启动了“多端立体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智慧理工”项目的建设。

“智慧理工”是河南理工大学信息化服务综合体,是学校信息化服务的“业务中台”,包含统一身份认证、融合门户、网上办事大厅、企业微信移动平台等部分。

作为“智慧理工”的入口,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与校园网认证、VPN、CARSI等企业微信移动端和校内各业务系统深度融合,实现自助式短信验证码账号激活,以及账号密码、二维码扫描等多种形式的一站式、无感知登录和系统漫游,有效解决了校内账号重复、密码难记易忘问题,真正实现了“上网一个号”。

融合门户定位校内信息资源“市场”,将分散于各部门、学院网站的新闻、消息、业务系统、办事指南和个人信息进行聚合、分类和集中呈现,提供方便的检索查询功能。截至目前,融合门户服务黄页共提供各类办事指南156项,大幅提高服务信息获取和服务访问效率。

网上办事大厅面向“一网通办”,针对业务系统服务空白,梳理优化20余个校内部门100余项跨部门、跨系统业务,通过轻量级办事流程实现业务线上提交、线上审核、线上办理,有效避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问题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极大地提高了校内办事效率和师生服务体验。

同时,为适应“移动办、掌上办、指尖办”工作模式,满足“随时、随地、随手”的业务处理需要,智慧理工平台与企业微信移动平台进行了深入的融合,打通认证和鉴权机制,实现移动端与PC端无差别访问,同时提供线上会议、线上直播、线上办公等增值应用,大幅提升了学校整体移动化水平。

《河南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融合的项目,该项目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哪里呢?

郑友益:多端立体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作为学校业务中台,其建设重点着眼于“融合”二字,即有效连接、整合过去分散建设的独立信息系统,打破原有的系统边界,实现跨系统的业务和数据协同。

解决由于前期各业务系统间分散建设造成的业务链条缺失问题,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是“多端立体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问题。业务协同首先需要解决的跨系统功能调用问题,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登录页面“去中心化”,实现了任意系统登录一次,其他系统自动漫游。认证问题解决后,就需要考虑独立系统间功能的有机“融合”,目前我校主要在流程和数据两个方面探索有效解决方案:一是依靠网上办事大厅轻量级办事流程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优势,在既有系统功能间建立“业务桥”——网上审批流程,解决业务链条上位于不同业务系统的业务环节的驱动问题,实现跨部门业务手续的协同;二是通过“数据交换”实现业务系统与审批流程之间的数据共享,解决跨系统业务数据的协同。

从技术角度看,在流程和数据的融合实践中,主要存在两个难点问题。一是如何有效建立业务传导的沟通机制,最佳方案是能够对原有业务系统进行改造,使之与学校统一消息平台进行对接,统一发送待办消息或自动启动“业务桥”中间流程,但在实际过程中,既有系统无法实现改造或改造成本太高,往往只能通过手工启动“业务桥”解决问题,降低了业务办理的自动化程度。二是数据差异带来的协同问题,例如:不同系统间数据项、数据格式、数据质量的差异直接导致业务办理过程中产生异常或错误,影响办事体验。不同的系统业务逻辑对于同一数据变化产生的关联数据响应是不同的,需要在理解目标系统逻辑的前提下开发单独的中间模块加以解决。以上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通常是出现一个解决一个,无疑都增加了项目实施的难度。

数字化转型:从以业务为中心的线性管理思维向以用户为核心的生态管理思维转变

《河南教育信息化》:《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河南理工大学也一直在积极推进学校数字化转型发展。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郑友益:2018年,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划中提出“六层两体系”的智慧校园整体框架,围绕这一设计,学校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

在打造信息化生态方面:学校成立了“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领导小组”,制定《河南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实现了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归口管理;积极推进多方共建共维”的发展新模式,在网络运营、信息安全等方面引入专业公司和团队,引入第三方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有效缓解资金短缺、管理运维人员缺乏以及专业性不高问题

在形成信息系统合力方面:学校积极推进各业务领域的数字化建设,近3年新建或升级党建、办公自动化、教务、科研、人事、学工(团务)、研究生、校友、财务、资产、房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室安全、图书借阅与管理等系统,大力推广一网通办,推动智慧图书馆、智慧后勤、智慧安保等物联网特色应用,极大提升了学校数据收集和精准管控能力

在推进数据治理方面:在信息系统密集覆盖的基础上,学校启动基本办学数据平台建设。基本办学数据平台以高基报表和教育状态数据统计口径为基础,以领导驾驶舱和高基报表填报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推进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和数治能力提升。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教育融合方面:学校以“智慧教学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打造“智慧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智慧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促进教学内涵式发展

在支持协同科研方面:为支持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科研提速提质,按照“集中采购,科学配置,集中管理”的原则,学校建设了河南理工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峰值计算能力120T Flops,年均作业数20W以上,为我校特色骨干高水平大学建设,安全、测绘学科双一流创建,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地球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前1%以及其他学科科学研究提供了计算环境、算力支撑。

下一阶段,学校将在校园全数字化覆盖、数据应用、教学科研融合和信息化基础服务能力方面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激发信息化赋能作用,助推学校事业发展和“双一流”创建。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如何看待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对高校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工作的影响?“十四五”期间河南理工大学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方面有哪些规划?

郑友益:高校数字化转型从根本上讲就是在“云大物智移等技术视角下对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的一次再认知或重新认知过程,其核心应该在“转”。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工作应改变现有发展思路,以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教育理念的革新、组织框架的调整、业务过程的再造和校园文化的转变为目标,着力改变“碎片化”“孤立化”“围墙化”建设现状,努力推进万物互联、万物感知、万物智能支撑下的教育生态重构。

学校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在学校的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中提出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安全运行”原则,聚焦师生对高质量信息化服务的强烈需求,开展信息化生态涵养工程、新基建提升工程、数字化全覆盖工程、数治赋能工程、教学科研创新融合工程及网络安全保障工程等六大建设措施,积极推进“智慧教学示范校”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协同科研等方面的驱动和转型,不断夯实校园网基础,加紧补齐数字化短板,持续锻造智慧化优势,重点构建学校特色应用,努力实现信息化的“泛在化”“智慧化”“生态化”,创新发展思路,引领发展方向,服务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大幅度提升校园整体智慧化水平和数治能力。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认为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与根本是什么?

郑友益:数字化转型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驱动力量,从根本上讲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参与其中的人的一场思维进化和革命,其核心是传统以业务为中心的线性管理思维向以用户为核心的生态管理思维的转变。

具体而言:一是要确立数字化战略思维,从学校全局角度实现数字化转型所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体系重构,摒弃传统数字校园信息系统建设条块化思想,模糊业务边界,强化数据连接、融合趋势,构建生态。二是打造自上而下的数字化思维和领导力,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学校的核心战略,形成全校共识,做好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塑造管理者数字化变革的使命感和奋斗激情,促进领导者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的转变,实现数字化领导力的升级换代。三是推进适应数字化的组织重构,改变面向业务的传统处室组织架构,形成面向服务的去层级化、去边界化、去中心化的协同并行组织形态。四是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底座,不断强化数据连接能力和前端服务能力,提供高效、安全、丰富的信息化服务和赋能体系。

《河南教育信息化》:信息化部门如何在其中发挥最大价值?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郑友益:高校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体制机制、整体规划、技术路线、数据驱动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即从传统的“功能点”“业务线”向协同的“场景网”“服务体”转变,这不再是单独一个系统厂商、一个业务部门能够胜任的,必须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发展共识和建设合力。信息化部门应主动站在外部厂商与不同业务部门的交汇点上,打破“不懂业务,只管运维”的传统定位,深入业务、了解业务、学习业务、精通业务,成为技术与业务的连接者和技术驱动业务的创新者,从技术视角优化业务,为业务需求整合技术,彻底解决数据孤岛、业务孤岛等传统痼疾,连点成线、交线成网,真正成为数字化转型的赋能者。

这一角色转变对当前高校信息化部门及其人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首先,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在高校环境下必然围绕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展开,如何想方设法把信息化和学校教学和科研这两大战略融合,变革围绕这两个主题的管理模式、管理流程,培养跨界思维,实现流程再造,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真正“化”起来,是信息化部门面临的首要挑战。

其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信息化部门人员从传统运维工作向规划管理转变。技术出身的信息化部门人员如何转变能力赛道,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中发展出与职责相匹配的业务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是提升信息化部门核心竞争力,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能动力的又一重大课题。

最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是知识爆炸式增长和技术的高速迭代。一体化的数字化转型必然要求全校构建一套统一的信息化“技术底座”作为支撑,其服务的多样性必然带来技术的复杂性。如何挑选、组合不同技术和产品,选择适当的运维机制,打造安全、高效的“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满足不同场景下对信息化基础服务的多样性需求,也是目前信息化部门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健全网络安全领导体系,增设网络安全科

《河南教育信息化》:2018年至2021年,河南理工大学连续四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在高校网络安全工作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

郑友益:众所周知,网络已经成为国家主权的第五空间,网络安全是信息化的底线,也是贯穿信息化建设全程的总体要求。河南理工大学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健全网络安全领导体系,2019年又增设了网络安全科,专职管理网络安全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摸清家底,掌握信息系统详尽资料。以完善信息系统清单为抓手,开展了信息系统备案,更精准掌握软件版本、框架、开放端口、开发商、运维人员等,可做到针对性保护、针对性预警,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以等保为基准,严格落实安全措施,做到网络安全合规化。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网络安全管理实施的指南,符合等保要求是网络安全的基准。2020年开始,我校对校内信息系统分类做了二级等保测评,针对风险问题做了整改。今年将开展第二次全面测评,做到应测必测。

三是加大日常安全监测力度,以规范的通报流程促整改。日常管理中严格设置安全策略,规范运用堡垒机,做到远程访问可控制,操作可审计。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我们使用流程平台快速有效地将风险隐患详细信息推送给责任单位,责任单位可通过流程反馈,有效加快处置速度。

四是加强保障措施。优先保证网络安全经费的支出,2022年网络安全设备和服务的投入占到信息化经费的13%。在人员保障方面,信管中心设有网络安全科,2名专职人员。为了弥补技术力量的不足,还采购了网络安全服务,2022年还将升级为驻场服务。

加快向统筹管理、主动服务转变,构建“亲清型”校商关系

《河南教育信息化》:作为高校信息化领域的资深专家,您在管理与业务上都有着深刻的思考与丰富的经验。那么,对于高校信息化部门管理,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呢?

郑友益:不敢当资深专家。在信息化领域工作了一段时间,确实有些感受与感想。正如前面所讲,新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业务系统的单独建设,而是整个校园信息化生态的构建,这就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在学校内部,目前信息化部门更多地还是要扮演协调和支撑的作用。在信息化的发展和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下,信息化部门在紧守技术立身的前提下,必须加快向统筹管理、主动服务转变。首先,信息化部门要立足学校大局,规划信息化发展方向,确定重点建设任务,让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呼应衔接,让信息化工作不断迭代升级。其次,要打造一支能让人放心的专业技术队伍,能解决实际需求,掌握新技能,对信息化有工作热情。三要履行好信息化管理职能,把好归口管理各环节的论证审核,建设高质量的信息化项目。四要与其他部门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加强沟通和协调,要真正地走到各个职能部门中去,深入了解业务工作,了解痛难点问题,真正实现技术和业务的充分融合,提供更贴合要求的信息化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其他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同时,信息化建设也离不开学校与厂商、集成商“亲清型”校商关系的构建双方要学会换位思考,建立互助共赢、平等合作的关系,“亲”则两利,“清”则相安。一方面,工作上多联系,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沟通桥梁,把校内各部门的业务需求转化并传导为厂商技术改进的动力,积极主动的协调不同厂商、集成商完成复杂的信息化生态共建;厂商要把学校当“娘家“,及时主动了解学校的业务诉求变化,拿出优质的产品和售后,踏踏实实做好产品与学校需求的适配,提高自主运维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同时,双方要遵纪守法,严格按学校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和要求,做好相应建设工作,做到廉洁自律、一清二白。

作为技术出身的信息化人,要做好“三级跳”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会为后辈老师提供哪些建议呢?

郑友益: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时代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大有可为。信息化人机遇到来的同时,危机也悄然到来,打败你的不是对手,颠覆你的不是同行,而是你传统的思维和相对落后的观念。技术思维无法胜任信息化生态要求,作为技术出身的信息化人,我认为一定要做好“三级跳”:

一是要跳出技术细节看待信息化发展,多从宏观角度看待数字化转型,不刻意追逐短期的技术热点,始终聚焦高校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在纷繁的技术实现中把握正确发展方向。

二是要跳出信息化圈子去审视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多站在用户部门的角度去思考,多倾听他们的诉求,多些业务沟通,少些技术术语,多重视用户体验,把师生的服务做好。

三是要跳出信息化部门解决自身协调管理能力不足问题,要走出技术舒适区,创造和争取轮岗机会,到业务部门从事具体管理工作,多接触不同的业务,不断地扩展视野,博大胸怀,提升能力,把自己锻炼成一块“他山之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