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适应学习理念指导下信息技术助力高校教学改革的策略初探 ——以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
来源:本站 作者:韩珍 李晔 沈云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发表于:2022.06.28 519浏览
韩珍
文/韩 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
李 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沈云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文/韩 珍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
|
李 晔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沈云飞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一、智适应学习理念
智适应学习是指运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知识水平、认知水平等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去预测学习者未来可能的学习趋势,智能化向其推荐最佳学习内容,提供最佳学习路径,进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智适应学习理念的形成或实现需要教育、心理、技术方面基础理论的支撑。
1、教育方面
教育方面基础理论包含掌握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指如果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教师采用适合的教学手段,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学会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点。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学生用来独自解决问题的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经过父母、教师等其他人帮助,自己可以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
2、心理层面
心理层面的基础理论包括认知风格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认知风格是“构成个体认知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时表现出的偏好性的习惯性的方式”。[1]具体指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动机、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如在大学的期末考试周,有的同学会三五成群一起讨论复习,相互从对方的交流中获得启发,有些大学生却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自习室的某个角落里自己思考。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一个人至少拥有8种智能,且每个人都至少拥有一到两种优势智能。[2]
3、技术方面
技术层面的基础理论包括知识空间理论和贝叶斯定理。知识空间理论是一种表征学生当前知识状态,检测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并洞悉学生知识空间的数学理论。[3]它是应用信息技术检测学生的知识状态来表征其已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以确定知识水平和学习进度,然后在分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学习绩效进行评价,进而实现精准确定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并借助信息技术快速推荐适宜的学习路径给学生。贝叶斯定理是关于随机事件A和 B发生概率的定理,即可推测当事件B发生时,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4]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传统高校教育的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人才观发生了崭新的变化。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更多强调知识的存储、传播,培养学生更多是以工人的模式进行,而信息时代需要的是高效劳动者、高效创新者、合格生物圈管理者以及具有全新观念意识的时代新人。与此同时,教师由原来知识主要来源变成来源之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信息差距越来越小。针对这一巨大变化,教师必须及时做出改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知识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借力信息技术开展高校教学改革的策略
约翰·杜威认为:“学校是传播任何社会集团所重视的任何价值与目标的核心机构。它不是唯一的手段,但它是首要的手段、基本的手段和最审慎的手段。”[5]这说明学校的教育是有其价值的,但是为了更好地存在与发展,学校教育必须紧随时代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本文将以某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尝试进行策略探讨。
1、多角度测评,提供个性化支持,提升学习动力
认知风格理论指出学习个体所偏好的信息加工方式并不一样,如不同的学习者在获取信息时对感知觉通道的偏爱不一样,有的学习者倾向于看、有的倾向于听、有的倾向于动手操作,有的是两者结合,因此针对这一倾向,一般将学习者分为听觉型、触觉型、视觉型、视触觉型、视听觉型、视听触觉型。借助问卷星等信息技术工具了解班级同学的感知觉通道偏爱情况,将线下教室座位分为畅听区、观留区、感受区以及区与区之间的链接区为混合型的学习者提供场地。
线上平台“学习通”实现了学习过程痕迹化、数字化,产生了大量的学习和行为数据,如每一位同学在某一学习界面停留的时长以及点击量等,这些精准的数据为帮助教师与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己提供了数据支撑。如2周后在后台观看学生点击视频、音频、实操的点击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感知觉通道偏爱,对其在线下教室里的空间进行微调。当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变了传统的统一加工的固定化模式,进而转向可以按照自己对感知觉通道的偏爱在教室的对应区域进行学习内容的接收,这就像把统一要求在陆地上生长的鱼、牛、鸟分别放到水里、草原、天空去生长,学生们一定会更加自如、高效、快速并快乐地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动力便会自然提升。
2、学习方式多元化,满足不同学习需求,提升学习效率
我们传统上认为人只有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8项智能,只是每个人身上的优势智能各不相同。有些人语言智能比较强,如央视名嘴朱广权、撒贝宁等。有些人的身体运动智能比较好,如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但是作为数学家的陈景润却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大问题。可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优势智能,也有劣势智能,因此需要引导每位同学认识、发挥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智能,并且尝试通过一些刻意练习弥补自己某一方面的劣势智能。
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对学生优势智能的调查,以及对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的后台学习内容、学习结果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根据学生的优势智能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团队,让学生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完成不同模块的任务。如在“自我意识”章节学习过程中,可以让自我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团队分享自己的自我认知过程,如高考评分与报志愿时是如何对自己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与后来的现实差距是否很大,为什么等。当学生在利用自己的优势智能去完成对应模块的学习任务时,会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兼顾学习目标的完成,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如果教师可以给学生足够多的学习时间,同时教师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同学们在提升自己优势智能的同时,肯定有些学习目标针对的内容是部分同学的劣势智能,学习时间对于大学生来讲是足够的,因为课下很多时间大家可以到学习平台上继续进行学习,这时“适宜的教学方法”便成为重点。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根据同学们的优、劣势智能建立一对五互帮互助“精准扶贫”小分队,即让一位在某方面有优势智能的同学,去带领5位及以下在这一方面处于劣势智能的同学。对属于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借助信息技术让其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到学习平台上去寻找需要的主题材料与实操技术,进行线上、线下主题讨论、模拟演练,并将演练的过程拍摄成视频放到课程学习平台上。在交流与实操中处于劣势智能的同学将会实现顿悟的理解与实操的提升,进而实现学习目标的完成和自我智能的提升。
除此之外,根据知识空间理论和贝叶斯定理,依据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的学习数据与行为数据的特点,设置针对每位学生的每日推荐拓展资料,满足学有余力的同学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与探索。不同模式、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学习内容的提供,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为其学习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3、弱化教师知识点传授任务,提升灵魂塑造能力,促进学生自我价值实现
在前期MOOC浪潮的推动下,各类优质教学视频课程资源不断涌现,为高校教师课程知识点的前期收集、整理提供了强大的课程资源支持,让教师从原来一学期32学时都在教室里认真讲解知识点,到16学时甚至更多时长由学生自己在课下认真观看MOOC视频、学习知识点,剩下的课时在教室里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创新引领和传导育人等。
这一形式的转变实现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工作者转变成智慧型的、可以充当学生部分人生导师功能的教师。此时他们有了更多时间、更多精力,通过非模式化的、非固定化的方式开展工作,如有更多时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交流引导的过程中帮助其不断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三观。这样的角色分工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由传道授业的知识传授者转向传道育人、解惑者。这一转变促进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了自然而然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治良,郭力平.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4,24(3):326-329.
[2] Gardner,H.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 New
York: Basic Book,1983.
[3]杨文正,邹霞.运用知识空间理论分析概念图[J].中国电化教育,2011(3):83-87.
[4]姚熙腾.试析贝叶斯定理及其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6):254- 256.
[5]杜威.新旧个人主义[M].孙有中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