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课程综合设计与实践
来源:本站 作者:蔡刚毅 郭永刚 徐琴等 河南工业大学 发表于:2021.12.28 321浏览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融合的深化,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关注的焦点。当今社会已跨入“移动互联”时代,仅靠PC电脑终端无法实现随时随地的泛在化学习,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也将面临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不利于信息技术背景下人才的培养。
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本课程团队以“产出导向”、“学生中心”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科学等现代学习理论为依据,基于移动终端,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设计,将移动互联网充分应用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建构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了课程教学的数字化、智能化,创设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化的智慧教学新环境。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全过程,重点解决了如下问题:
1.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基于经验的教学预设”、“整齐划一的学习进程”、“知识单向传授为主”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变课堂讲授式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导学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2.解决传统学习环境或终端相对局限的问题。建构适应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资源推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即时交流互动的泛在化在线学习新环境。
3.解决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粗略滞后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监测,实现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及策略,快速地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动态的实时诊断评价和反馈,实现动态教学、持续改进。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智慧教学工具,课程团队构建了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体现了交流互动全员化、学生学习泛在化、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资源推送立体化等技术优势。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课程综合设计与实践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基础课《材料科学基础》为依托,遵循“产出导向”和“学生中心”的指导思想,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流程设计。
1.课程建设技术路线
课程建设遵循反向设计与正向实施的思路。具体包括混合式教学设计、立体资源开发、教学组织实施、数据跟踪评价四个方面内容,总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建设技术路线
混合式教学设计主要是基于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开展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网络课程平台选择构建、教学资源设计、评价方法设计等。
立体资源开发重点是建设与课程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与资源,包括课程知识点的切分、微课视频、预习课件及测试题、作业与讨论题、拓展学习资源等。
教学组织实施是指遵循“递进式内化原理”,针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安排合适的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教师和学生的任务。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次内化,优化认知过程,巩固认知效果。
数据跟踪评价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实现即时、动态的诊断分析和评价信息反馈,重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
2.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流程
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设计了“三段九步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涵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包括课前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与课件、完成自主学习测试,以及教师课前提取学习结果、设定授课计划;课中教师答疑解惑、重难点突破,学生讨论汇报、知识内化巩固;课后学生完成作业测试、实现知识与能力拓展。其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混合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三、总结与展望
本成果建构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通用性综合课程设计,概括为“三段九步法”,其方法和手段可移植、通用性较强。在该模式中,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工具预设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完成相应任务,学习结果即时反馈,实现了大班教学的全员互动。该模式还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统计结果,准确分析学情、及时评价反馈,过程可回溯,强化过程评价。该模式促进了教学进程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转变,实现了“双声道及多声道课堂”、“大班全员互动”、“即时评价和反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获得感。
当然,针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利用,如基于可记录、可回溯的学生学习数据,可根据学习访问时段分布、时长分布、频次分布以及学习测试结果,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进行相关性研究,从而科学地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此外,基于移动学习碎片化、学科知识不系统的不足,还可在知识网络的建构方面做一些相应的工作。(本项目获得“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奖-创新应用类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