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参与式学习中的应用——以《新媒体与网络传播》课程为例
来源:黄淮学院 作者:刘文琦 发表于:2021.09.17 489浏览
文/刘文琦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师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中提出,“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及时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多种形式,采取案例式、现场式、任务型等多样化教学手段,用好校内外电视台、广播台、报刊、网站、新兴媒体等实习实践平台,培养未来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家里手。”
文件提及“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及时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是当下每位教师应做的——转变传统教学思路。打破陈旧老套教学方式方法,站在学生角度出发,迫切需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讲授《新媒体与网路传播》课程要利用好新媒体,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便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相关技能本领。
一、《新媒体与网络传播》课程改革举措
1.调动学生参与,提高认知体验
讲到博客这章内容,书本中提到微博的三个作用,如果单独分开描述,没有找到三者之间的关联,学生记忆会较为分散,而找到联结后可使学生对微博产生的作用逐步形成整体认知,从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到促进企业营销再到有利于公民社会的构建。笔者发现其内在逻辑关联属于三种递进层面,当讲到微博对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设置的互动环节有“数量大比拼”,基于政务微博对社会民主进程推动角度,把班级里同学分若干小组,规定时间内同时在黑板上写出政务微博名称,台下本小组成员使用纸张写的微博名称也视为总数,哪个小组有效数量最多则为获胜。每组同学在限定时间内存在紧迫感,比拼数量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协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台下同学书写时看到台上本小组成员的展示,去掉与台上重复书写的名称,再次体现“生生互动”的妙处效果,随即派一名未上台书写的小组成员自选一个政务微博号分析运营效果,彰显寓教于乐的学习宗旨,达到全体参与互动的目的。
鉴于《新媒体与网络传播》这门课程属于考查课,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量化方法, 通过计算播赞比、粉赞比、赞评比、WCI指数等,分析一档新媒体短视频、一个公众号或抖音账号传播效果。根据PPT制作和课堂展示情况予以打分,制作“大众评审团互评表”,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成员坐在第一排,第二排为两名统分人员和一名计时人员座位,大众评审团平均分和教师分数按四六分比例,教室的右侧前五排为选手区域,节省了轮番从各自座位出场时间,课堂上随机发放给学生“提问贴纸”和“收获分享”各十张,收获分享贴纸需在提问贴纸背面写出本组完成过程的体会心得,提问贴纸需写出其他小组分享中的存在疑惑,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听课的认真专心程度,增加课堂互动仪式感。
2.创设情景教学模式,打造多屏联动
课堂上教师应当充分注重学生的听觉体验,比如“立法发布会”让学生模拟扮演各国的信息安全部部长角色,在上台过程,则由另一名学生用手机连接主控台音频线,播放垫乐。这种做法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参与乐趣,使生生互动场景成为课堂传授知识的构成部分。学生挑选歌曲需短时间内聆听筛选并作出判断取舍。找出契合该国风格的背景垫乐,可培养学生寻找视听素材和随机应变的编导能力,让其他学生课堂上形成心理预设,增加对下一位登场学生讲解内容的预判,调动听觉、视觉和想象的同步协调运转。在课堂分别再找两名位于座位中排和后排的学生,提供两个拍摄机位,为分享展示的同学捕捉精彩镜头,又锻炼编导专业学生的摄影摄像专业技能。
在新媒体宏观管理这讲当中,设计的“立法发布会”使用学习通软件把同学们在线随机分组,分为10个代表团,运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模拟扮演各国信息部长角色,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国家,分别介绍本国在新媒体内容生产消费方面颁布的法律条文,增加学生从国际视野角度了解新媒体法律知识。并且,笔者还重视白板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
3.利用线上学习软件,增强学习乐趣
借助“学习通”软件投屏功能,将同学们的主题讨论具体内容自动生成词云,笔者在讲授各国管控互联网色情信息内容时,提及克林顿颁布的《儿童在线保护法》,英国“防火墙”技术,色情内容过滤卡,加拿大“V型色情过滤卡”和“暴力过滤卡”。这时设计一个相关问题,提问学生“如何看待色情定位的《花花公子》杂志以合法形式从美国走进国际互联网?”学生使用“学习通”软件发送答案,展示答案出现的高频词汇,同步生成色块对比鲜明的词云。
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课程改革效果
1.课前准备的程度深入
激发学生课前的自主探究意识,明确以问题为导向原则,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分使学生知道学习该知识点后能够达到何种效果,找出业界相关岗位的匹配能力,对学生进行专项素质拓展训练。先搜集业界或本校学生优秀作品在“学习通”课程平台群聊区展示,为学生提供初步印象感知,再将作品内容进行分解剖析,使学生克服思想认知难度。信息化教学手段主要目的并不单纯为了给课堂增加趣味,而是通过课前师生双方的加大准备投入力度,使课堂达到高度共鸣,提高学生领受知识的觉悟,激发其创造活力,碰撞出智慧火花。
2.学生关系的均衡发展
学生使用的“学习通”软件,通过系统机选设置分组任务,与传统的按座位分配任务不同。第一,体现互联网思维协同工作,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第二,打破同学之间认知关系,增进彼此互相学习了解,实现课堂的破冰目的,避免人际关系陷入信息茧房桎梏,即熟悉的同学之间分工协作会越来越熟悉,而不熟悉的同学不产生交集则变得更加陌生。机选分配在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学习,通过课堂建立密切联结关系,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
3.课后场景化的学习打造
与前半学期传统教学模式对比,新兴模式延伸了传播链条长度,让学生及时了解作品批阅情况,当收到教师的私信,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并且不会让班内所有人都知道,体现出对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将点对点与点对面的传播形式根据实际需要切换组合,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缺乏及时反馈的短板,也降低了纸质文档查阅存档的丢失可能性,教师如果在QQ群或微信中,对每一个授课班级建立一个群聊,会使日常工作与私人生活混合到一起,缺乏独立隐蔽的空间区隔。
三、《新媒体与网络传播》课程改革解决的问题
1.课程与专业学习关联度
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之前需充分掌握学情,关注了解该专业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达到的能力矩阵表,找到该门课程与该专业之间逻辑关联和层级结构。本研究主要在参照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针对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这门课程的结合点为例,分别进行比对分析,旨在探索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人才的“一专多能”,扩大学生的就业前景空间。
2.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度
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具象的话语表达,使学生直观领悟新知识。传统满堂灌方式已不适用于现在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寻找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
3.信息传播的接收范围
传统课堂课后反馈不能及时跟踪进展,教师多采用收取学生纸质文稿进行打分,但是学生之间一旦提交作业后,互相看不到作业内容。而教师批改作业携带纸张,缺乏便捷性,如通过作业检测发现学生部分知识点掌握薄弱,电话或面对面沟通交流,要求有一定的人力、财力成本支出,而借助“学习通”软件,不仅在课堂上就能将所有提交的作业内容投屏展示,而且学生提交后即可在电脑或移动端看到他人的回答。教师对回答较好或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通过私聊功能点评,延展了反馈长度和过程清晰透明度,为过程性考核提供了充分依据。
四、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在地方高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改革经验,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阐述论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课程与专业学习关联度、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度和信息传播的接收范围方面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构建了场景化教学模式,并增加了学生学习乐趣。
以“学习通”软件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将教师的公共与私人空间进行区隔,营造课堂学习的专属情景模式。同时,可减轻教师繁复的工作量,减少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冗余偏差,由传统师生间点对点或点对面传播变为新型的面对面传播。依托信息化教学工具,能够为学生的深度参与提供有效渠道,为未来信息化教学课堂开辟一隅新空间。(《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