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信息化 >本期目录>正文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访鹤壁市电化教育馆馆长王志伟

来源:鹤壁市电化教育馆 作者:王志伟 发表于:2021.03.31  776浏览

人物简介王志伟,鹤壁市电化教育馆馆长,河南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专家库专家,擅长区域信息设计与规划、智慧校园建设、网络空间应用、信息化创新教学。

 

近年来,鹤壁市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的抓手,在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学质量、支撑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2020年,鹤壁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整市建制的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2021年2月5日,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鹤壁市教育体育局做典型发言,鹤壁市的教育信息化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本期栏目,我们邀请到了鹤壁市电化教育馆王志伟馆长,为大家分享鹤壁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典型经验以及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河南教育信息化》王馆长,您好!请您具体讲一讲鹤壁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成效以及一些典型做法和经验?

王志伟:在2019年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上,鹤壁市提出了“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率先建成教育强市”的奋斗目标。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三个率先”的首要目标,申报了河南省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的创建。2020年鹤壁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整市建制的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

围绕整市建制示范创建,鹤壁市教体局改革创新、深化应用、强力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快车道,为深化教学改革、优化管理服务、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是加强统筹,打好教育信息化“组合拳”。鹤壁市是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坚持实施教育信息化联席会议和校园首席信息官制度,先后出台了《“互联网+教育”工作方案》《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指导意见》等。组建了由华中师范大学数字教育资源中心等单位组成的专家指导团队和88人市级专家团队,在方案制定、项目推进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形成了统筹有力、权责一致、分工协作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

二是夯实基础,建好教育信息化“硬环境”。鹤壁市把硬件环境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首要工程来抓,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数字化教学、管理、教研环境。在全市“三通”建设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制定了《鹤壁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基本标准》(试行),投入千万余元更新了市直学校智慧黑板,开展了数字校园示范创建。构建了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实现校园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

三是搭建平台,筑好教育信息化“软环境”。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鹤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云平台,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起,开始搭建鹤壁智慧教育平台,实现全市统一一个教育门户平台,高教以下学段的全覆盖,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育分析和决策能力,为鹤壁教育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牢抓科研,培好教育信息化“动力源”。坚持以课题和项目研究为抓手,推动信息化工作创新开展。仅近两年,鹤壁市就承担教育部共同体项目1个、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2个、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1个、省级课题近40个。教育部“网络空间应用”培训两次在鹤壁设班,3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莅鹤进行“网络空间应用”专题研讨和观摩。

五是注重实践,写好教育信息化“应用文”。抓实互动直播教学,为162所学校配备了网络互动直播教学设备179套,实现城乡学校课堂互联互通。扎实推进人工智能与创客教育。启动网络教研,组建跨县区跨学校的城乡教研共同体119对,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全市52.8%教师平均每周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9节课以上,21%教师每学期制作课件、电子教案在50个以上。

六是强化安防,织好教育信息化“安全网”。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园安全工作队伍,组建了联防联控体系。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教育体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学校网站安全等保、新媒体采发管理、IPv6部署、移动应用整治等各项工作整改台账和完成时间节点。为74所学校安装前端感知设备、微卡、人闸、人证核验一体化设备,在校园制高点安装AR高清摄像头,实现校园及周边视频监控识别智能化全覆盖。其中,市直学校覆盖率达到100%,城镇以上学校覆盖率50%以上。

同时,投入700余万元,建成了全市中小学双重预防体系、全市平安校园管理平台,并将全市平安校园管理平台纳入鹤壁智慧教育平台,全市829所中小学、幼儿园实现了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全部达到100%,相关数据连入平台,并接入公安机关,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相关要素可防、可控、可查,实现校园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刚才提到,2020年起鹤壁市开始搭建鹤壁智慧教育平台,以实现全市统一一个教育门户平台。这具体是怎样的一个平台,现在建设情况如何?

王志伟鹤壁市在 2020年全面启动2.0示范创建工作。全面建成“互联网+教育”鹤壁智慧教育平台成为整个创建工作的重点工作和主要抓手。建设这个平台,我们旨在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模式,为教育行业提供安全、可靠、精准的基础数据平台,建设鹤壁教育智慧大脑,大幅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能力。

平台项目采用购买服务方式进行,平台及其附属设备整体服务期按不低于5年设置。平台部署采取云模式,市教体局不设立网络机房。平台所需服务器、存储设备等一律选用京东云(鹤壁)。建设方提供驻场人员,和7*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

我们希望实现四个目标:

一是建设我市智慧教育中心 (大脑)。形成鹤壁教育在计算、网络、存储、备份、运维等方面的信息支撑能力,为教育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资源整合、服务管理等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平台支撑。

二是打破县区、学校的界限,实现市域内学校互联互通。形成覆盖全市、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云服务体系,为师生、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教育管理、教育资源、教育信息、教育均衡、平安校园等服务。

三是统一平台数据标准。规范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管理,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安全及可用,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有序开放与共享。

四是实现平台利旧应用。推进平台与我市已建信息化系统(平台)的融通,实现新旧平台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避免资金浪费。进一步提升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录播平台、平安校园等诸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提升教育管理、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目前,平台建设已接近尾声,将于上半年投入使用。

《河南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创新之处?

王志伟在信息化1.0时代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后,我们感觉到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2019年,我们带着问题,开展了师生信息化调研工作,累计组织座谈会24场,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000余份,充分了解校长和广大师生、家长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将问题整理后归结为数据互通不畅、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有待整合、城乡教育仍存在较大差别、新型教学模式推广不够等四个方面。聚焦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建设覆盖全市的智慧教育大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家校协作等的融合创新应用,构建市域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体系,并以此为抓手,带动其他信息化应用的开展。

鹤壁智慧教育平台按照“124678”思路进行整体规划和推进。“1”即突出一个门户,也就是全市教育系统要统一一个登录门户。“2”即努力实现新、旧2类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融通。“4”亦即面向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和终身教育四个学段。“6” 即建设教育管理、教育资源、信息服务、平安校园、三个课堂和大数据分析六个中心。“7”即打通7个县区,实现全市一盘棋。“8”即覆盖全市800所学校,即除高等教育以外的所有学校,构建覆盖全市各县区各学校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提升基于数据的教育分析和决策能力,让数据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

平台建成后,我们还将按照有关要求,做好与上级教育部门平台和市级政务云的数据对接工作,建立“平台建设”评估机制,定期研讨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以应用为核心,真正把“用”落到实处。

《河南教育信息化》鹤壁市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方面进行了哪些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呢?

王志伟:鹤壁市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协同推进中进行了一些有效探索。如:以中共鹤壁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发布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件和通知,加大了工作的推进力度;在政府主导下,与市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政务服务与大数据局建立协同推进机制,争取在政策、资金、人力方面的支持;强化对县区教育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督促力度,每年签订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责任书,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力争给予县区一定的资金激励;推动与我市信息化行业国有企业如云梦大数据公司、云中鹤、垂天和京东云(鹤壁)的合作,包括移动、联通、电信等,借助他们的技术和资金力量推动工作;同时邀请华中师大、河大、河师大、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以及省厅、省电教馆和兄弟地市的信息化专家来鹤讲学或进行指导,开阔了信息化视野,少走了不少弯路。

在网络安全方面,建立了“鹤壁市教育体育系统网络安全联防联控”体系,并与市委网信部门和局办公室、安全科一道,区域联动、协调推进,提升了处置效率,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河南教育信息化》能否详细讲一讲其中的一两个典型案例?

王志伟:在这里我讲一下校园安全监控平台和ESWI智慧教育实践共同体两个案例吧。

2020年,鹤壁市教体局投资85万元建成了市直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监控平台,并实现公安联网。针对县区资金预算不足,进展参差不齐的情况,市教体局通过示范引领模式,多次邀请专家考察、论证,同时与公安局沟通协调,确定了相关技术参数,通过规模优势降低投入成本,同时对按期完成平台建设的县区给予适当资金奖补,确保了全市平台在10月底全部完工。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学校等共74家单位完成了微卡、人闸、人证核验一体化设备、人脸识别摄像头、AR高清摄像头等前端感知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并将数据接入了公安机关;如前所说,全市教育体育系统基本实现了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全部达到100%,同时视频监控摄像机完好率达到 98%以上,为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有效推进创新了应用场景。

ESWI智慧教育实践共同体是教育部2019年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之一。其前身为ESWI智慧教育学校联盟,成立于2016年6月,是在鹤壁市电化教育馆主导下,由浚县科达中学牵头成立,以“协同共建、资源共享,智慧教育、全人发展”为宗旨,以推进区域信息化深度应用为目的。成员学校最高时达到16个,目前主要成员单位有郑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郑州北大培文、保定市第七中学、鹤壁市第十八中学、鹤壁市第二中学、鹤壁市山城区实验中学、鹤壁市淇县第五中学等。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3个学段,辐射班级265个,惠及学生14000多名。

2019年7月,共同体研究制定了《翻转课堂实施应用指南》基本框架,并在专家指导下形成了《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实施应用指南》。联盟中各校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初步形成了符合各校实际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浚县科达中学的“6131”教学模式,鹤壁科达学校高中部的“6511”智慧教学模式,鹤壁十八中的“混合式学习与翌思维平台相融合”的课堂模式。郑州北大培文中学利用 ESEI 智慧教育云平台解决学力强与学力弱差异化问题,形成了 “四步导学” 智慧课堂模式等,形成了一批优秀成果和典范案例,带动了区域信息化教学的深入融合应用。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如何看待区域协同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作用?

王志伟:协同发展是衡量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是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受外部环境与人工干预的影响,又受内部协同机制的制约。

以鹤壁为例,鹤壁市是教育信息化2.0示范创建单位,这个创建是整市建制的,包含了下辖的各县区和学校,区域协同是否顺畅得力,是示范创建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信息技术已经与教育教学实现深度融合应用,仅依靠学校或者一个部门的力量已无法推动区域工作的开展,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需要深度挖掘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企业、高校和中小学校等主体间的协同效应与创新作用。围绕共同目标,权衡各方利益,通过主体间的信息流通、资源共享和持续的服务供给等方式来实现协同发展,调动各方力量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通过探究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实践模式和动力机制,也可以破解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许多难题,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认为,如何更好地发挥电教系统的优势,推进区域协同,解决当前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

王志伟:我省各级电教部门大都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省电教馆为核心,市电教馆、县区电教站、学校电教中心多点支撑的电教工作网络,这种从上至下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体制和队伍,是电教系统的最大优势,也是推动我市区域信息化协同发展的最大组织保障。

电教部门是个业务部门,其主要工作是研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这正是教育信息化2.0提倡的“三全两高一大”的关键点。因此,各级电教部门应该发挥自身人力优势、业务优势,同时加强与教研、科研、培训等各部门沟通协调,成立合作机构和部门,共同指导和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健康、快速地发展。

以鹤壁市为例,在2.0示范创建工作中,我们特别注重与县区教育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通过统一规划方案、签订目标责任书、创立激励机制、加强督导督查等办法,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目前,全市7个县区均申报了信息化2.0市级示范县区,县区政府部门印发了指导文件,教育部门制定了三年规划方案,财政部门明确了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2020年,全市信息化完成投入8300余万元,其中数字校园等硬件投入约5600余万元,平台建设和软件投入2000余万,信息化培训660余万元,实现了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