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信息化 >专家访谈

解决学校信息化战略布局和战术执行无缝衔接是信息化工作当务之急

——访黄淮学院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周鹏

人物简介:周鹏,四川大学博士,教授,黄淮学院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区块链技术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库专家、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行为与安全大数据工程实验室主任、《河南教育信息化》策委会委员。深耕信息化工作近15年,近年来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和国际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3部,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国内第一个获批并完成教育部“互联网+教育生态”试点项目的高校,第一个搭建校园精细化室内外位置服务平台的高校,第一个开始GPS+WIFI+蓝牙校园混合定位教学应用的高校;省内第一个提供APP+企业号轻重应用个性化服务的高校;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高校、河南省智慧校园建设试点高校、河南省本科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河南省5G智慧校园试点高校,并连续三年获得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黄淮学院的信息化工作可谓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亮点纷呈、成效显著。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好的思路、好的措施?“十四五”期间又有哪些计划和布局呢?近日,我们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黄淮学院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周鹏教授。

最大亮点:可视化智慧校园平台

《河南教育信息化》:黄淮学院校园网覆盖范围、访问质量和出口带宽均位于我省高校前列,智慧校园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果,请您跟我们介绍下具体情况。

周鹏:黄淮学院的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始于2017年,经过3年多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建设并且完善了覆盖全校的“双万兆骨干互联、千兆到桌面”的校园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安装数据信息点达25163个(其中无线AP 6130个),铺设各类光纤长度195.2km,出口总带宽达到32700M,校园网覆盖范围、访问质量和出口带宽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近年来,我们学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平台也相继投入使用,实现了IPv6规模部署。2019年,学校与中国移动签署5G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校园室内外5G信号全覆盖。2020年,学校启动基于5G的教学应用,推动5G技术与智慧校园建设融合发展。截至2020年末,我们已初步完成“3+3+1”的智慧校园体系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和智能化一体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均取得可喜成绩,学校智慧运行和智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新型发展形态。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认为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成果中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周鹏: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构建了由位置服务平台、融合服务门户和综合态势感知系统组成的可视化智慧校园平台。我校可视化智慧校园平台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学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信息化建设的大部分投入在基础设施和平台方面,用户看不见摸不着,导致师生对信息化感知模糊;二是信息化建设大都注重系统建设和技术应用,对用户体验不够重视,导致师生对学校信息化的体验不佳。

通过可视化智慧校园平台建设,我们实现了三大功能:(1)实现了物理校园环境与虚拟校园服务平台的连接,提供智能化校园服务,让学生在所见即所得的智慧环境熏陶下成长成才。(2)实现了校园运行态势全域感知,显著降低学校管理服务成本。(3)构建了数字校园孪生环境,夯实了万物互联的校园新基石,提升了师生体验,促进了低碳节能、绿色健康的校园发展。目前,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可视化智慧校园平台已成为黄淮学院的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带动与引领作用。

数据治理:“顶层推动”与“业务应用”两手抓

《河南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平台的建设成就离不开高质量的数据治理工作。黄淮学院在数据治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呢?

周鹏:黄淮学院数据治理工作采用“顶层推动”与“业务应用”两手抓的驱动模式。

一是加强与学校领导管理层和业务管理层就数据治理工作推进模式进行深入沟通。二是制定数据治理相关制度和规范,如:信息标准管理办法、数据确权管理办法、数据治理管理办法、数据接口调用规范、数据资产管理办法等。三是以数据确权为抓手,逐步推进全员数据治理文化,优先推动信息素养较好的部门形成双方可接受的PDCA循环体系,再逐步辐射其他业务部门。四是以数据应用为抓手,通过高频业务应用与专项数据场景有机结合来推动数据治理工作,逐步提升业务应用所依赖的数据质量。五是以数据资产管理工具为依托,加强数据质量监控和数据运维考核,不断提升数据质量。

深度融合:两个构建、一个探索

《河南教育信息化》:5月29日,黄淮学院主办了“2021智慧教室建设与应用研讨会”,来自全省高校的教学和信息化部门主管领导、知名专家、学者、教师们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实地参观了黄淮学院智慧校园体验中心,对学校相关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与赞扬。黄淮学院的经验值得借鉴,请您谈一谈学校推动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路与措施。

周鹏:一是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学校通过实施校园无线网室内外全覆盖优化升级项目、IPv6规模部署工程、5G宏站与室分系统建设项目等,实现了高速校园网和5G信号室内外全覆盖。此外,学校还建设了5G远程互动智慧教室并投入使用,为学校下一步开展“互联网+教学”和基于5G的智慧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融合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学校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基于PST设计原则,融合信息技术,按照“5C(建构、交流、协作、联结、创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张,建设了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这些环境具备多触摸屏幕、多角度录播设备、多种数据采集设备、交互设备、物联网控制设备和移动教学设备,可以支持教师和学生探索研究新型的、未来的、智慧的教与学模式,对学校开展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20年底,新一代智慧教室系统已全部建成,学校智慧教室总体规模达到72+2间,其中62间用于课堂教学,10间用于教师技能培训,还有两间自助微课录播室。智慧学习环境覆盖了全校所有教学单位。

三是创新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与学习过程管理模式。基于“人工智能+”的思想,依托信息技术创新,学校新的智慧教学环境打通了教务、学习、录播、管理平台,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全面统一管理和教室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故障告警。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社交化设计,联通师生,打通课堂前、中、后教学全环节,通过一体化互动教学软件、研讨协作和无线投屏等系统,实现教学过程数据采集和AI分析,提升了教学效率,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

《河南教育信息化》:智慧学习环境与智慧教学环境有什么不同?

周鹏:就我的理解来看,智慧学习环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为首要目标,构建的适应线上、线下或者混合学习的一体化智慧学习场所。这些场所应具备多种学习支持设备、多种数据采集设备、多种物联控制设备、多种空间转换功能,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开展和学习创新,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质量。

智慧教学环境整体上与智慧学习环境差别不大,但可能更侧重以教师为中心,配备更多聚焦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回放、教学方法演练、教学环节督导的设施设备,以充分满足教师探索和研究新型的、未来的、智慧的教学模式,同时对学校开展课堂革命,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支撑。

《河南教育信息化》: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是当前高校信息化工作的热点和重点,您认为智慧教学环境建设需要关注哪些关键点?

周鹏:根据我们学校的实践,个人浅见,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应考虑几个要素:(1)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的要素;(2)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3)学校现有教学环境的要素;(4)学校未来发展规划的要素。紧密围绕这几个要素,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就能够基本构建适合学校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的智慧教学环境。

职责与挑战:从支撑、服务到带动、引领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认为步入“十四五”后,高校信息化部门的职责和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周鹏:就黄淮学院来说,信息化部门在“十三五”期间的主要职责是对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而在“十四五”期间则是对学校各项工作快速发展的带动和引领。

“十四五”阶段可以预见我校信息化建设将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新技术应用、子系统研发、业务和流程再造、观念和理念革新,持续时间长,集成难度大,是对学校现代治理能力的综合检验。二是教育信息化应面向未来,如何使信息化建设逐渐从“十三五”时期对教育教学的“支撑”转变为“十四五”时期对教育教学的“带动和引领”,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高质量提升和跨越式发展,这不仅对信息化建设本身提出了更高期望,同时也对师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学校信息化战略布局和战术执行无缝衔接,以及这二者与学校核心业务有机融合的问题。

《河南教育信息化》:对于“十四五”期间的信息化工作,学校有什么具体布局?

周鹏:“十四五”期间我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人工智能+教学”体系和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构建适合学校快速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与治理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完成四项重大任务。

一是建设新型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多网融合的下一代校园网络,实现IPv6全面部署和多校区高速互联。

二是打造“一网通办”服务体系。聚焦数据可视化和服务智能,实现服务的可视化和智能解析,建成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最多跑一次”治理秩序,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是构建全域感知智能指挥体系。完成数据融合,实现数据智能,构建全域感知,智能预警和精准决策相结合的综合指挥体系,全面实现决策智慧化。

四是构建“人工智能+教学”体系。持续推进新一代智慧教室、共享学习空间和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构建技术、教法、环境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教学”体系,实现教育教学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与智能化。

保障与人才:三大保障、三个计划

《河南教育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它的推进需要学校各方保障和支持。黄淮学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周鹏:一是制度保障。学校采用“四位一体”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即:建立由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CIO”、“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和“信息化办公室”四方协同负责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提升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效率。同时,落实完善管理制度,面向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实行信息化考核制度,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深入应用;制定信息化资产、项目的归口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确保学校信息化整体健康有序、科学规范的开展;制定数据治理的责权机制,保障学校数据治理和数据挖掘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经费保障。学校构建了多渠道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设立了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构建了双方合作(学校与企业)、三方合作(学校、企业、政府)以及四方合作(学校、企业、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多种信息化建设合作与经费筹措模式,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队伍保障。合理配备信息化队伍人才资源,引入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学校信息化专业队伍和兼职学生队伍的建设。实行外包机制,引入社会化专业技术服务力量,托管各类成熟业务,将学校有限的人员力量集中在信息化核心业务和信息化创新发展上。

《河南教育信息化》:人才短缺是高校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普遍难题,当前黄淮学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应对这个问题?

周鹏:当前学校采取“三个计划”来稳定信息化工作队伍。

一是人才引进与素质提升计划。积极引进信息化建设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包含学历、职称、专业技能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提升,提升团队认同感。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多元化计划。构建专兼职结合,专职技术员、专任教师、学生和企业工程师多元组合的复合型信息化工作人才队伍,增强团队互补性。

三是人才发展路径职业化计划。搭建软硬件结合,研发、产品、项目、实施等多岗位培训的平台和路径,提升在岗人员专业素养,凝聚团队向心力。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认为,一名优秀的高校信息化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周鹏:眼界——顶层思维,创新——敢于求变,坚持——百折不挠,情怀——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