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周口师范学院网络管理中心主任崔永锋
人物简介:崔永锋,教授,CCF高级会员,河南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专家,河南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编撰专家组成员,周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周口市青年科技专家,周口市政务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周口师范学院网络管理中心主任。
新探索:基于5G校园专网的“5G+智慧教育”创新应用
《河南教育信息化》: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布了“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名单,周口师范学院成功入选。能介绍下项目的情况吗?
崔永锋:近两年,我们网络管理中心一直在关注5G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在探索5G技术怎样融入教育教学信息化,创新教育教学5G应用场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痛点。恰好遇到工信部、教育部发布“5G+智慧教育”试点申报的机会,我们就把这两年对5G的思考和想法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了申报书。我们的解决思路和探索计划比较符合学校师范特色,非常幸运,得到评委认可,学校获批为试点建设单位。
项目围绕“教、考、评、管”等教育过程中重要环节,探索基于5G校园专网的“5G+智慧教育”创新应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建设5G远程全息互动教学场景,实现多校区、远距离、真实再现任课老师课堂教学,解决多校区、多所学校实时交互联动教学的问题。
二是建设5G校园云考场,实现远程招生考试、毕业答辩、招聘面试、实训指导等实时交互应用场景,解决特殊情况下远距离、交互化和实时要求较高的业务开展问题。
三是结合学校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5G+物联网的智慧教学环境,以信息平台+智能感知方式记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要素过程数据,有针对性地开展教情、学情综合分析评价,赋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四是在5G校园专网基础上,建设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公共设施智能化场景,推进物理环境与线上平台的融合,实现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数字孪生”,提升学校智慧运行能力和现代化治理能力。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如何看待未来“5G+教育”的发展?
崔永锋:5G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代表性、引领性技术,是支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
加强5G与教育融合创新应用,能够优化智慧学习环境,创新教与学的形态,提高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提升智慧教育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区域、城乡和校际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5G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变革传统教育,加快移动在线教育发展,催生智慧教育新生态,践行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命题,为未来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可以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形成一批技术先进、效果明显的5G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典型应用,探索可复制推广、可规模应用的发展模式,为推动“5G+智慧教育”应用从“样板间”走向“商品房”提供经验,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时代发展路径。
最大亮点:数据挖掘分析项目
《河南教育信息化》:请您简要介绍下周师的智慧校园建设情况。
崔永锋:我校是省内高校中较早开展数字校园建设的学校之一,先后获批河南省高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单位和首批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单位。除基础网络设施和网络安全外,智慧校园建设更注重的是用户体验的软环境建设即智慧服务的应用建设,所以学校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建设。2014年以来,学校陆续开展了智慧迎新、大数据挖掘分析、i周师APP、“地理信息系统(GIS)+校内导航”、引入流程管理平台等多项信息化创新应用项目。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广泛应用,也得到了领导、学校师生以及兄弟院校的认可。原省委常委、宣传部赵素萍部长到我校调研,对我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山西省教育厅组织全省高校信息化考察团来我校专题考察交流。70多所省内外兄弟院校来考察交流。
《河南教育信息化》:周师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您认为其中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如何抓住了这个亮点?
崔永锋:我校信息化方面取得一些建设成效,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数据挖掘分析项目。因为它是我们中心主导和创新的一个项目,花费了很多心血。抓住这个点,我们做了很多尝试。2011年,我校部署了新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其中有校情分析模块,但是该模块只有统计功能,比如学校或某二级部门人员数量、男女比例、资产数量和金额等,没有学校管理者需要的纵向、横向和关联性分析功能,并不实用。于是我们就在校内开展需求调研、到市场寻找对应产品,以及到信息化做得好的省份高校去取经,最后决定自己来做。
我们对学校需求进行了分类,建立不同分析主题,细化每个主题中的分析项,建立分析模型,倒推需求的数据源,确认固定数据源。限于当时学校信息化水平和条件,最终形成的数据挖掘分析首期方案中分析主题只有学生主题、人事主题、教学主题和资产主题。研发出来后,学校和使用部门还是非常满意的。目前,大数据分析平台经过多期建设,广泛服务于我校学工、思政教育、教学、人事、资产、图书和管理服务工作,10大类400多个分析项,使用效果还是不错的。
《河南教育信息化》:在数据的挖掘与应用中,如何保障数据安全?请结合周师的实例讲一讲。
崔永锋:我们从项目开始就非常重视数据安全。从数据的存储、应用和管理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数据安全工作。
大数据存储安全方面:一是对数据加密。首先对大数据加密后再存储;其次通过链路加密,实现在数据集节点和应用程序之间大数据传输安全;最后通过审计跟踪对可能存在的恶意用户进行识别并屏蔽。二是进行数据备份。通过系统容灾、定时备份、数据找回和自动健康诊断等功能,确保大数据环境一旦出现损坏,可以将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大数据应用安全方面:一是加强用户安全认证。通过对用户身份信息的管理对集群内部和外部的访问进行身份识别和安全认证,屏蔽非法用户的恶意访问。二是建立用户访问权限控制。根据用户需求和机密等级的不同,对不同的应用或者用户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并严格控制,防止出现越权访问或误删除等威胁大数据安全的情况发生。
大数据管理安全方面:一是建立一套标准的运行机制和建设规范,保证整个大数据的运行是在一个统一的安全标准框架下开展。二是建设大数据的共享环境时,要先建立一个稳定的安全控制管理中心,对大数据环境进行管理,保障大数据安全。三是在大数据时代,技术快速发展,数据攻击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换代,要不断开拓大数据安全保障机制,丰富检查手段。
有力保障:五大措施
《河南教育信息化》: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有效快速推进?
崔永锋: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学校成立书记、校长任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网络管理中心。充分发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作用,统筹全校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定期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信息化分管校领导任首席信息官(CIO),指导全校落实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决策部署,中心协助首席信息官负责全校信息化日常工作。
二是明确部门职能,强化归口管理。网络管理中心是独立设置的校属正处级直属单位,负责全校的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和网信安全工作。学校明确网络管理中心为信息化类项目资金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信息化类项目的立项评审、实施监管、项目验收和项目绩效考核工作。
三是围绕中心工作,灵活融入服务。在开展信息化工作时,网络管理中心始终坚持“帮忙不添乱、出彩不争功”的原则,主动积极把信息化工作融入到学校中心工作中,把信息化工作变成全校的工作,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建设,形成共同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局面。
四是压实安全责任,促进安全建设。网络安全是智慧校园建设成果享用的底线,也是信息化工作的难点,我校采取“人防”“技防”“制度”“宣传”和“应急演练”五措并举的方式确保安全底线不被突破。首先,学校制定制度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其次,具体项目开展时与用户部门签订网络安全责任协议、与项目承建企业签订数据保密协议,划清安全责任界线,压实网络安全责任。
五是开展培训与宣传推广,提升应用效果。智慧校园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都是好的用户使用效果。我校采取了三方面措施促进使用效果:一是坚持选择品牌口碑好、系统成熟度高、用户操作方便的产品,确保产品可靠有保障;二是项目实施全程参与,中心对每个项目都派专人全过程监督、全流程参与,确保项目产品完整落地,约定功能不缺漏;三是开展专项培训、宣传推广,在项目试运行验收后中心提供现场、操作视频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专项培训,同时根据时间节点不定期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应用效果。
新的阶段: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有所作为的“作为期”
《河南教育信息化》:2020年,周师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课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名单》,为学校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支撑。该平台是否也进行了迭代更新?
崔永锋: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是我校信息化抗疫体系的一部分。它在我校原有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增加师生健康打卡、身体健康状况、全国疫情风险区、通行大数据、健康码等疫情动态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在辅助做好入学前师生健康风险评估、返校途中风险管控、返校后疫情预警和密切接触人群追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为学校掌控整体风险提供了大数据支撑。该平台也根据新的疫情防控要求在不断完善,后续我们计划引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信息,作为学校学生大健康监测平台的一部分继续使用。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认为,自2020年至今高校信息化工作在支撑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以及疫情防控等方面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
崔永锋: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一下子打乱了学校原有的节奏和安排,教学、科研和管理各方面工作都有些措手不及。信息化被推到舞台中央,需要承担更大的任务和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种类繁多的任务和压力,说实话信息化部门刚开始也有些不知所措,好在信息化部门的同仁们在承受压力的环境中加班加点、历练已久,很快稳住了阵脚,不顾一切冲了上去,并且赢得学校、师生和家长的认可,有的在这个过程中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认为这个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首先是被动期。这个阶段是教学、科研、管理因疫情提出开展工作的信息化需求,信息化部门被动地去满足。比如健康打卡、在线教学、视频会议、疫情防控等等。由于事发突然,信息化部门会面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只能针对某一个任务临时选取完成任务的工具或平台,可能这个工具或平台不是最优的或者用户体验很差,需要再次更换。这个时候就比较被动。
接着是稳定期。经过被动期,教学、科研、管理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就基本上固定下来,用户也慢慢习惯了这些信息化方式方法,进入了稳定期。
最后是作为期。疫情暴发已近三年,信息化部门经受住了考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随着疫情管控形势变化,新情况新需求也不断出现,需要信息化部门有所作为。比如进出校门需要检查个人核酸阴性报告(24小时或48小时)、行程码、健康码,每个都单独出示,用户不胜其烦,如果集中在一个页面显示或集成为一个码,用户就方便很多。再有就是校内人员流调和人员追溯,都是防疫形势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认为这个阶段就是信息化部门面对新形势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有所作为的时期,现在就处在新的作为期。
《河南教育信息化》:期间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否有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崔永锋:疫情防控中遇到问题比较多,大致有这样几类:
一是缺乏满足在线开展工作需求的平台。比如支持大规模在线教学的直播平台、云网融合的视频会议平台或直播平台,疫情发生前没有这种需求场景,学校也不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这类平台。
二是现有软件平台局限性凸显。比如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只有面向师生员工的管理,没有将后勤服务人员和安保人员纳入其中。
三是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不足显现。校园网大都是基于办公网络需求设计的,满足日常办公、上网和少量视频浏览没有问题。但当遇到大规模在线视频直播,如全校在线视频直播教学,无论校园网络线路还是网络出口带宽都难以承载。
四是校园防疫新要求的数据难以获取。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核酸检测结果、行程码、健康码、场所码、疫苗注射等信息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健康码还没有全国统一,学校需要对接的数据多,面对的政府部门多。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信息化部门要趁势而为提出需求;学校要加大投入查漏补缺进行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参与协调对接;IT企业要因需而变,完善开发新平台满足新要求。
有效突破:开展校企合作和校政合作
《河南教育信息化》:周师在信息化工作的校企合作和校政合作方面成效明显,是否可以分享一些关键的做法和经验?
崔永锋:校园信息化与企业合作的事情是信息化部门由来已久的一个痛点。因为,学校信息化领域存在一种错误观念:信息化是个烧钱的事儿,校园网可以赚钱或者能以网养网。这种错误观念导致信息化部门既要推动信息化建设,又要想办法去找钱来建设信息化。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学习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与企业合作,解决学校资金不足,数据中心机房、无线网络覆盖和人脸识别门禁亟需建设的问题。2019年,我校通过公开招标(商)引入社会资金1850万元,新建模块化数据中心机房1个、完成无线网络全校覆盖,学生宿舍和图书馆全部安装人脸识别门禁,改善了学校信息化基础条件。
我校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地方性、应用型是学校的基本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我校的一贯政策,作为信息化部门我们积极与周口市委网信办、周口市委信创办、周口市大数据局、周口市公安局、周口市工信局、周口市科技局等党委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开展业务协同。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遵守属地管辖规定,积极配合,服从领导。二是加强沟通协同,开展业务互动。三是利用高校智库资源,提供智力支持。这些年,我们中心一直与周口市信息化相关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周口市大数据研究院、周口市信息安全实验室、周口市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和周口市网络安全科普基地等机构均依托我校设立。
“十四五”规划:以“六大工程”为抓手
《河南教育信息化》:“十四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工作有怎样的目标?
崔永锋:前不久,《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发布,以八个厅委办局共同发布教育信息化规划在河南省是首次,规划站位高、内容实、点突出、目标明确。我们将依据省里规划,加快修改我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将新精神融入其中。
我校“十四五”的目标是以大数据与数据治理等智慧校园建设“六大工程”为抓手,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立足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方面,完善和提升教职工在校全周期、学生在校全周期和业务流程全周期的智慧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合格公民,构建智慧化教学环境、智慧化管理服务环境和智能感知校园环境为一体的信息化育人环境,助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信息化部门发挥最大价值的关键在人”
《河南教育信息化》:信息化部门如何发挥最大的价值?
崔永锋:一般我们在学校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况:有人认为,校园网络的软硬件系统是学校购买的,价值是软件系统产生的,信息化部门的人只会维护;信息化的价值不能直接体现,只有与业务结合才能显现出价值,业务成绩归业务部门,好像与信息化部门关系不大。信息化部门价值的体现就是让用户看到信息化的价值,信息化部门发挥最大价值的关键在人。
信息化人员在工作中应注重修炼三项技能并基于此展开工作,信息化部门才能发挥最大价值。一是战略落地与系统选择的技能。发展战略确定后,信息化人员经常遇到信息化系统选择问题——如何找到适合学校业务现状和未来几年业务发展需求的系统。信息化系统选型稍有不慎,容易上线失败,折腾一番后费钱费力,不能带来任何产出。因此练就这种选择能力至关重要,并且是信息化人员的核心价值体现所在。二是延长软件资产生命周期的技能。软件系统是有生命周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业务变化需要对系统进行改造。基于业务需求快速对系统进行迭代、优化改造,拥有这种能力就是信息化人员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只是在管理后台设置权限、修改流程。三是提升软件资产生命广度的技能。就是通过对系统持续运营,让更多的用户用得上系统、用得上好系统,提高业务在线化水平,使系统价值最大化。信息化人要练就上述能力,运用在工作中,展现在汇报中。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单位的信息化水平越高,其信息化与业务结合得就越紧密,信息化价值就发挥得越大。
《河南教育信息化》:您认为,一名优秀的高校信息化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能力?
崔永锋:高校信息化工作岗位对从业者要求还是挺高的,既要求懂得运营管理又要求懂信息技术,具备复合型、综合性的知识和应用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信息化工作者,我认为一般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追踪学习新信息技术与新应用的能力。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工作者需要积极追踪学习了解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应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现代化信息服务。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信息化专业人才必须了解。
二是较高的信息知识与技术整合能力。信息化工作者应具备将信息知识、技术与他类知识、技术相整合的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研究能力,能够正确地分析、判断信息的质量及其利用价值,对大量无序的信息进行精心筛选、整序和深加工。
三是综合协调组织能力。信息化工作是全局性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信息化工作者既要有全局观念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规划,又要站在全局的立场去推动工作。信息化部门要与全校各部门合作,这就要求信息化工作者具备综合协调组织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工作。
四是熟悉高校管理工作。高校有其自身的运行体系和规律,信息化工作者只有熟悉这个规律,才能将信息化更好地融入高校业务工作中去。高校信息化只有与高校业务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五是有超前的信息化理念。信息化工作要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提前谋划。只有这样,才能部署面向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驱动引领作用,赋能教育教学与管理,推动智慧教育发展,推动教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