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以信息技术引领区域教育转型升级

——访三门峡市电化教育馆馆长许永起


人物简介:许永起,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三门峡市电化教育馆馆长。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名师,三门峡市首批关键技术人才、优秀教师,多次在省、市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主持或参与课题、校本课程、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一等奖。

 

三门峡:以信息技术引领区域教育转型升级

《河南教育信息化》:最近三门峡电教圈都在谈及一个好消息。能不能分享给我们的读者?

许永起:2月24日,我市《“互联网+”助推卢氏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创新》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名单。本次全国共评出区域案例66个,河南省仅此一家。这是2016年以来,卢氏县结合“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势,运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动员模式,尝试低成本、高效能集聚和创生,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运用嵌入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治理结构之中,以薄弱教育区域作为底层攻坚的成功突破。

《河南教育信息化》:立足实际,敢于创新,卢氏县取得这样的成功突破,可喜可贺!那么三门峡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情况如何呢?还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许永起:三门峡现有基础教育学校817所,其中普通高中21所、普通初中115所、小学227所(另有教学点262处)、幼儿园449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生35.39万人,其中普通高中3.88万人、普通初中7.73万人、小学15.66万人、幼儿园8.07万人、特殊教育567人;教职工3.32万人(专任教师2.70万人)。

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标准》,教育信息化累计投入2.41亿元,灵宝市、卢氏县、渑池县、陕州区、湖滨区、义马市建起了网络中心;基础教育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达到百兆以上;配备多媒体一体机4233套,“班班通”达标率100%;增加直录播教室195个,实现了百人以上学校均有录播教室目标;新购置计算机1.78万台,教师计算机比1:1,中学生机比8:1,小学生机比10:1;规模以上学校均安装门禁、视频监控和一键报警系统,实现了智慧安防;中小学校配置了智慧阅卷系统,部分学校班级配备了电子书包、平板,实现了智能组卷、互动课堂和精准教学分析;依托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1.95万名教师建立了个人“教学空间”,24.44万名学生建立了“学习空间”。

在这次入选全国教育信息化典型之前,2020年8月,卢氏县即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同年底,渑池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三批“河南省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三门峡市外国语高中等17所学校荣获河南省数字校园标杆校。2021年12月,《灵宝市聚焦“三个课堂”建设,助力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案例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

首要的章法:健全“三项机制”,推动任务落实

《河南教育信息化》:大家说三门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上“很有章法”。您认为首要的章法是什么?

许永起:概括起来,就是健全“三项机制”,推动任务落实。一是工作机制方面,全市成立了网络安全和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教育部门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具体由电化教育馆牵头,统筹人事、教研、师训、基教、计财、学前、体卫站等相关业务部门,建立工作研判和定期会商机制。加强电教管理部门机构建设,在中小学设立电教中心,实现机构专设、职能独立、职责明确。二是经费保障方面,足额拨付财政教育信息化经费预算,保证学校生均经费不低于10%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三是管理督导方面,将信息化工作列入年度重点责任目标和督查项目,把相关课程列入教育教学监测范畴,把信息化综合效能提升列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强机制:求真务实,紧盯实效

《河南教育信息化》:如果请您分享三门峡信息化工作机制方面的三个亮点,您会选择哪三个呢?

许永起:一是激励机制方面:对参与教育信息化应用且表现突出者,我们努力通过多种措施给予激励和支持。如:承认学科教师所获得的相关奖项与成果,相关政策和奖励向这些教师倾斜;承认教师在相关科研项目中所受的培训并算作继续教育学分的一部分,在区域内部定期进行课例、课件、教学设计方案、主题资源等比赛,给教师以展现自我的机会等。

二是规划机制方面:在信息化工作整体规划的过程中,除强调教育信息化专家、教育局相关领导的参与,我们还注重实验学校校长、一线教师代表的参与。如果实验学校、一线教师、教育决策人员没有真正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必然会对学校实际需求缺乏深入分析,且无法保证或引起校长与一线教师的持久参与。

三是统筹管理方面: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发现,有时机关内部不同科室间管理制度会产生一定冲突,导致学校和教师无所适从。因此,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内部协调的职能,协调基础教育、电化教育、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等多个职能部门,统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相关理念和思路,在不同的项目中分清各部门的职责,以免造成管理的交叉混乱,妨碍工作正常进展。

抓好“三项建设”,建用并举

《河南教育信息化》:三门峡着力抓好“三项建设”,在建用并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能不能具体介绍下?

许永起:一是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和各类信息化设施建设。出台《三门峡市数字校园网建设标准》,对规范数字校园网建设进行升级改造,宽带网络“校校通”全部达到百兆以上。大力推进多媒体、计算机和录直播“三类教室”建设,合理建设区域教学资源,全市平台资源涵盖所有学段、年级和学科,资源总量达28万余条。积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打通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组织开展师生PPT数字故事、微课互动教学、编程大赛等活动,网络空间正在成为师生学习、交流、展示、互动、提升的新天地。

二是持续推进“三个课堂”建设。

其一,大力推进“同步课堂”,带动乡镇中心学校和教学点同上一节课,让“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制度化。全市七县(市、区)共计投入2000余万元,在辖区内实现了中心校和教学点课表、上课时间、教师教研、学生作业“四统一”,教学点的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其二,大力推进“名师课堂”。让“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联合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出台《三门峡市基础教育教学名师涵养工作方案》,成立63个名师工作室,形成了以中原教学名师、中原名师、省市级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省市名班主任、乡村首席教师与一定数量的教师结成网络研修共同体,大力开展片区教研。发挥国家、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普及推广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国家教学点数字资源平台、“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名师资源平台、学习强国和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师生构建可时时学、处处学的数字环境。

其三,创新建设“名校网络课堂”。全市充分利用城乡教育共同体形式,鼓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录直播教室和城乡交互平台,通过网络实现与农村学校同步教研、同步上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疫情期间,利用钉钉平台开启“空中课堂”,组织1015名骨干教师、名师,录制了2735节网络直播课,惠及到了每个学校、农村教学点、幼儿园的学生,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

三是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创新发展。组织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乡(校)评选活动;组织教师参加省、市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成果评选、交互式电子白板优质课大赛、“数字教材”融合应用优质课大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打造了一批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和信息技术应用学科骨干教师。在全省信息技术优秀成果评选中,我市328名教师获奖;在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优质课大赛中,本市48人获奖;在教育部举办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8人获得部级优课奖。

我们坚持因势而谋,与时俱进,引导中小学校做好智慧校园、开放课程、电子书包、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创客教育”、“3D打印”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工作,全市36所学校相继组建了“智慧课堂实验班”,依托“小平板”走进“大世界”。出台《三门峡市普及推广人工智能编程教学实施意见》,153所学校进行了人工智能编程教学实践。2020年10月,卢氏县荣获河南省人工智能实验区,三门峡市一高等7所学校荣获河南省人工智能实验校称号。

《河南教育信息化》:以上提到的“三个课堂”对于实现优质资源和师资共享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对于积极参与“三个课堂”建设的教师,是否会有一些激励措施?

许永起:对于在“三个课堂”中承担教学和教研任务的教师,我们会把其教学和教研任务纳入工作量计算,并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

打破瓶颈、聚焦内涵,推动优质均衡持续发展

《河南教育信息化》: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方面,三门峡进行了哪些实践?

许永起:一是优化资源供给,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我市教学点262个,通过专递课堂,帮助其开足、开齐了科学、品社、音乐、美术等课程,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 2020年上期疫情期间,设计、制作、推送市(县、区)域在线名师课程资源共2255节,其中省市级名师500人,分别承担了省级录播课100节、市级录播课380节。

二是打破制约瓶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打破校际界限,实现片区化教研。利用便捷的网络平台,建立定期网络集体备课制度,跨市、县、乡、校形成四级教研共同体。按地域为单位建立“微共同体”,将其与市(县、区)高质量学校相结合,形成教研片区,全市形成了市、县、片区、校四级教研网络,利用互联网,进行了跨地域教研学习。 2020-2021学年,全市充分利用了本省独有的省、市、县、校四级远程互动教研体系,依托教研平台,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全省线上同步大教研学习。积极推动“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

三是聚焦内涵提升,促进区域教育持续发展。通过组织开展“说听评三位一体”及在名师工作室指导下的学科展示活动,如教师英语口语交流、语文三笔字展示、写作展示等;以及学生作文展示,网上微作文、网上名著阅读等,实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研活动日常化开展。针对市(县、区)域内大量的小型学校一人一科、无人进行教学交流的问题,实现了从“一课三观”到“复盘教学”的转变。教师每上一课前,要观看国家、省、市三级平台上的教学资源,通过观看得到启发,然后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质量。

《河南教育信息化》: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要实现创新发展,您认为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许永起:根据多年工作体会,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五方面着力:一是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千兆光纤入校,百兆光纤到班”和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工程;二是市级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三是5G经典场景应用;四是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五是各类竞赛活动继续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全方位多举措,提升教师应用能力

《河南教育信息化》:在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面,三门峡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许永起:我们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具体来讲:

一是强化培训研修,提升“三个能力”。组织多人参加省市组织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信息化领导力的校长队伍。以智慧黑板(一体机、白板)操作、资源应用、深度融合、网络研修等为重点,有计划组织暑期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开展“面对面、进百校”送训下乡活动,邀请信息化专家做报告,分层分批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培训由普及性、全员性培训积极向专题性和融合性培训转变。先后组织了面向学校网络管理员、信息技术教师等的专题培训,培养了一支能钻研、技术强、负责任的信息化管理队伍。

二是坚持测训促学,提升应用能力。通过下乡进校开展专业教师达标测试和学科教师能力抽测,如对各乡镇初中和完小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综合能力进行现场操作考核,引导学校开展全员培训达标工作,实现全员应用能力提升。

三是开展课题研究,推进应用创新。在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中,本市20个课题获批立项,先后有15个信息技术应用课题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2020年先后两次组织开展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项目课题研究活动,首期36个研究课题顺利结题,第二期52个课题正立项研究。

四是精心指导竞赛,实现以赛促用。以奖撬动,以赛促用,通过精心组织指导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竞赛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校、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强化等级评估,推动融合应用。2015年,出台《三门峡市教育信息化应用等级评估实施办法》,建立年度教育信息化应用等级目标责任制,按A、B、C三个等级下达目标,落实每年的重点项目工程。如2016年,实施“薄改”项目和乡镇中学多功能电教室建设工程;持续开展录播教室、“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建设工程。2017年,开展智慧教学、智慧校园试点建设。2018-2019年,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创客教育和数字教材融合应用。2020—2021年,大力推进钉钉智慧教育平台、“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和数字校园标杆校建设评估。这些工程的推进和实施,有效促进了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以五大行动路径,谋划“十四五”

《河南教育信息化》:请您谈谈三门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十四五”期间的行动路径。

许永起:“十四五”时期,是三门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期。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推进信息化工作:一是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二是提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成效;三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四是推动网络化智能化教育服务;五是加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服务。

《河南教育信息化》:具体到2022年,三门峡教育信息化工作如何落实落细、见实见效?

许永起:2022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意见》,编制全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以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实施宽带网络千兆到校、百兆到班试点工程;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实施常用教室及功能室全部配置新一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工程。

重点做好渑池县、灵宝市、示范区及三门峡市社会管理学院“5G+智慧教育”项目建设;优化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开展三门峡市首届数字校园认定评选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季度数据上报更新工作;以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为核心,普及推广人工智能编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师编程能力素养提升培训工作;完善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进校园审核制度,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总之,三门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锚定“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围绕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这一要求,不负重托,无负岗位,奋发努力,迎难而上,努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培育更多更好的具有现代技术素养的多方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