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期刊

两会声音:代表委员热议人工智能+教育

来源:微言教育、中国教育报
作者:
时间:2025.03.31
6浏览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郭雷:今年是北航的“数智赋能年”,目标是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服务于包括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实际应用场景,为国防安全、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作更大贡献,是现阶段我国发展人工智能亟须探索的道路。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创新要加强“有组织科研”,创新科研生态,要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既要有源于实践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也要有关键技术突破和工程应用开发,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要健全支持服务体系,注重数字化赋能、精准化培训、国际化交流,把教师的教学科研聚焦到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上来,推动教师队伍量质齐升,特别要统筹用好各级各类人才,下大力气引育具有重大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和深厚发展潜力的青年英才。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校长 张平文: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将更加紧密,这也意味着该领域对具备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需求更加紧迫。如何让我们需要的人才“破土而出”?必须靠教育为人才成长筑牢根基。去年年底,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未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还需尽快构建起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出普适化教学资源。这将有利于培育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跨学科思维,为人才的涌现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此外,还应着眼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生态的全链条打造,为创新人才尽早接触科技前沿成果创设条件,引导他们大胆开展创新性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方守恩:建议扩大“强基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覆盖面,加大本硕博直通力度,缩短学生学习年限,支持青年人才在30—40岁黄金期产出成果。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特点,开展硕博士学位论文环节的评价改革,鼓励以企业产品、应用场景、原创算法等成果作为学位论文的替代选项。建议教育部门委托相关高校和领军企业就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先进制造设备和企业核心技术资源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 王劲松:人工智能时代,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创新培养十分重要,建议专门设计“人工智能+工程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从教师到学生、从理论课程到工程技术实践,人工智能与工程学科专业结合,全面培育“新时代工匠之师”。希望能够把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融入相关学科领域,注重数据要素的重要作用;与头部企业沟通协作,建立产学研“握手”通道,共同搭建好“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平台;争取发挥职业教育体系优势,做好更多的示范性、标杆性项目,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多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