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星星
文/程星星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工程学院工程师
李蒙 洛阳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设计并实施了一个课程培训体系,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通过洛阳理工学院“课堂创新”教学工作坊的实践案例,检验了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数字素质的实际效果。培训内容包括数字工具使用、内容创造与管理、数据化应用等关键领域,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综合评估机制确保效果。实施结果表明,参与教师在数字素养各方面取得显著提升,尤其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方面表现突出。研究强调了教师数字素养持续提升及其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为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设计提供了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教师数字素养;课程培训体系;数字工具应用;内容创造与管理
一、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知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教师数字素养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面对这一时代课题,国家对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期望。为响应国家号召,设计了一套“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课程培训体系,旨在引导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用数字技能,提升其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适应性和创新力[1]。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当前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教师数字素养现状的全面分析,目标是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工具,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推动教育公平与创新的效果。该培训体系在洛阳理工学院“课堂创新”教学工作坊的实践,展示了其有效性。教师们在培训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数字素养,更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进步和创新。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对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以及对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充分考虑。文章重点探讨课程培训体系的设计思路、实施策略和评估方法,以期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2]。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概述与目标设定
本课程以“提升数字素养、助力教学创新”为核心目标,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构建了包含七个一级指标、三十五个二级指标的体系架构,通过实践活动和理论学习,全面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具体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教师数字素养指标体系
2.课程内容与结构
课程内容围绕以下五个单元设计:
(1)开启激活课堂之旅:涵盖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应用以及AI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2)讲述可视化的故事:教授课件设计的创新思维,包括字体与字号的选择、色彩与情感的关系、图片的引导作用以及视线法构图与布局。
(3)成为知识“网红”:指导教师获取与编辑图片资源,动画与视频的制作技巧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的分享。
(4)信息安全意识提升:教授包括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恶意软件的识别与处理以及社会工程学攻击的防范等内容。
(5)成果展示与应用:优秀学员将进行示范教学,展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重构课件和教学管理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参与互动。
3.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旨在深入探究并实践构建高效学习小组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课堂互动性和学习成效。首先,课程讨论学习小组的重要性,强调其在促进知识共享、深化学习理解以及培养教师与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方面的关键作用。随后,本课程分享构建高效学习小组的策略,涵盖角色分配、沟通效率提升和团队协作激励等方面。
为了实现高效学习小组的构建,本课程引导教师利用Flippity这一在线工具进行现场的成员选择、分组及座次安排。Flippity工具的随机分配功能不仅确保了小组组成的多样性,而且通过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丰富了学习体验。通过这一实践,教师将能够亲身体验到现代教育技术在小组学习中的创新应用,并理解其在提升学习小组效率方面的潜力。
图2 Flippity工具使用
此外,为了收集教师对课程的期望和建议,课程将利用Scrumblr这一课堂讨论工具。它允许教师实时提交想法,并在大屏幕上显示,从而激发开放性讨论和集体思考。
图3 Scrumblr工具使用
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自学材料、视频讲座和互动讨论板,以及线下工作坊、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这种模式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全面、互动和反思的学习环境。
图4线下工作坊
三、课程设计方法与教学活动的具体融合
1.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方法的对应
(1)教学目标明确化
本课程旨在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①掌握数字技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②能够设计并制作视觉化课件。
③创作并利用数字教学资源。
④提升数字安全意识和能力。
(2)设计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对应
数字技术应用: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将复杂的数字技术概念分解成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模块,使教师能够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学习内容。
视觉化课件设计: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教授教师学习如何运用视觉化工具和技巧,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和图表。
课程资源创作: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需求,学习如何创作和整合数字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
数字安全素养:通过需求分析,识别教师在数字安全方面的知识空白,并通过针对性地教学活动,如模拟攻击和安全演练,增强教师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2.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
图5课程内容设计
以Lecture 2为例,课程目标是通过故事化课程讲授、视觉化课件设计,助力教师摒弃照本宣科读PPT的习惯,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1)故事化教学活动:教师将参与一个5分钟的快速构思活动,学习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吸引人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引入阶段: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激发学习动机。
构思阶段:每位教师独立进行5分钟的快速构思,设计一个简短的教学故事。
分享阶段:小组内分享各自的故事,讨论如何进一步优化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整合阶段:小组合作,将不同故事元素融合,形成一个连贯、引人入胜的教学故事。如将图6里面文字内容进行视觉化重构,形成图7中的画面,以增强信息的传达效果和吸引力。
图6文字内容
图7 文字视觉化
(2)视觉化课件设计活动:教师对现有课件进行分析和改进,运用所学的视觉化技巧,如字体、配色、布局等,提升课件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分析阶段:教师审视现有课件,识别可以改进的视觉元素,如字体、配色、布局等。
设计阶段:教师应用所学的视觉化技巧,对课件进行重新设计,提升信息传递的清晰度和吸引力。
实施阶段:在小组内展示改进后的课件,收集同伴的反馈意见。
优化阶段:教师根据反馈进行调整,确保课件设计既美观又实用。
图8课件改进提升
教师可以阅读相关教学设计书籍或文章,获取更多课件设计思想。将读书心得转化为课件,实践课件结构故事化和设计视觉化。
图9课件结构故事化、设计视觉化
四、效果评估与反馈收集
1.效果评估方法
在对本次课程体系进行效果评估时,文章采取了综合性的评估方法,旨在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首先通过在线测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定量评估,收集参与者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体验的具体反馈,并运用统计分析来量化这些数据。其次,为了深入理解教师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实施定性评估,这包括访谈、小组讨论和案例研究,从质的角度分析课程优势和不足。此外,还通过行为观察来评估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从而判断教师的数字素养是否得到了实际提升[4]。最后,通过优秀学员的示范教学和课程成果的展示,对课程培训体系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这一系列的评估手段共同确保能够全面地了解课程培训体系成效,并为未来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2.反馈收集与分析
“提升数字素养 助力教学创新”教师工作坊的46名学员中有38名通过过程化考核,获取结业证书,其中10人为优秀学员,这表明课程培训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学员们普遍认为课程内容实用,教学方法创新,能够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并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课堂创新”教学工作坊提出了培训要求,包括端正学习态度、严守学习纪律等,这为评估学员的学习态度和课程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标准。通过“EIT点亮生活”微信公众号数字素养提升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能够收集到教师在使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创新方面的反馈,这些反馈对于评估课程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结果应用与持续改进
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中,教师普遍反馈积极,教学活动参与度高,作业完成质量好,基本达成预期目标。这些成果表明,课程培训体系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助力教学创新。为了持续改进课程培训体系,根据收集到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互动性。同时,探索更多的信息技术工具,如可视化思维绘图板OkSo、AI工具的使用等,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通过“EIT点亮生活”微信公众号,继续为教师提供教学互动、课堂管理、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评价等信息技术工具,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综上所述,课程培训体系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助力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多元化的效果评估和反馈收集,能够确保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持续优化,满足教师学习需求。
五、教学资源共建与成果展示
1.平台资源共建
在数字化教育的浪潮中,学习通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该平台,教师们能够分享和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共同提升数字素养,助力教学创新。在本课程中,共有21位教师积极参与到平台的资源共建中,他们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还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材料和案例,极大地丰富了平台的教学资源库。
2.参与课程培训的教师人数
本次课程培训吸引了来自不同高校的教师参与,具体包括:河南科技大学100人,洛阳理工学院59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一期)67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二期)54人。这些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培训,不仅提升了个人数字素养,还为教学创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成果展示
在本次课程培训中,教师们通过学习通平台的资源共建,显著提升了教学资源丰富性。教师不仅能够访问和利用包括传统教学材料在内的多样化资源,还积极引入了数字化的教学工具和应用,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度。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得课堂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优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们在培训过程中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优秀的教学成果和案例通过学习通平台得到了广泛共享,这不仅激励了其他教师,也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
六、结论
本研究成功设计并实施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课程培训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评估方法全面验证了其有效性,显著提升了教师在数字工具使用、内容创造与管理、数字化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课程培训体系在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得到推广,其意义在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推动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适应教育技术发展、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培养教师终身学习意识,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坚实支持。(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思政格局下的“一卡一扫一墙”数字赋能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2024SJGLX0919);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专项研究项目:智慧教室环境下基于OBE理念《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一般项目);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大思政格局下的“一卡一扫一墙”数字赋能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2023XJJGLX007);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及培训体系建构研究(2023XJJGLX01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EB/OL].(2020-06-16)[2023-01-17].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7/zcs_zhgg/202007/t20200702_469886.html.
[2]教育部.教育系统着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迎接数字化掌握新技能[EB/OL].[2024-01-31].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02/pxhy/pxhy_jssy/pxhy_jssy_mtbd/202401/t20240131_1113510.html.
[3]吴砥,熊璋,周建华,卢海燕.专家名师解读《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J].中国教育报,2023.
[4]王小明,吕智敏.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转型:动因、意涵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0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