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期刊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策略探索——以扶沟县实验小学为例

来源:扶沟县电教馆 扶沟县实验小学
作者:刘公社 周凤丽
时间:2024.06.24
297浏览

/刘公社 扶沟县电教馆馆长

周凤丽  扶沟县实验小学教师

摘要: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对教师数字素养内涵、素养框架等做了明确规定。扶沟县实验小学立足于学校实际,以《教师数字素养》为纲领,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信息化团队;以用促学,构建多元化培训模式;搭建展示平台,以多彩活动促提升;营造应用氛围,优化支持服务体系;加强机制保障,持续激发教师学习活力,形成了一套“选、学、用、评、创”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模式,促进了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提高了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

 

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迈进,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对教师数字素养内涵、素养框架等做了明确规定。

近年来,扶沟县实验小学积极响应相关文件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出“选、学、用、创、评”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模式,以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参与度为100%,完成率也是100%。全体教师能熟练运用数字化教研平台,学校的云课件教案份数迄今有262515份,累计校本研修1725次,网络集体备课1665次。优秀课件359个城市获取,全国累计被获取1057151次。学校注重教师信息化内涵化发展,引领教师从技术辅助到技术与教研教学的融合。近三年,学校三十多名教师荣获省市级信息技术融合课一二等奖;教师罗桂丽、王莉莉、陈瑞化、刘青被邀请到省内外作信息化培训讲师;2023年,教师刘丹丹、刘青、苏银彩分别荣获语文、英语、数学省优质课一等奖。学校每年接待信息化观摩团二十余次。

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学校办学和治理能力。学校办学水平持续提升,从一所城郊小学发展成一校四区的教育集团。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省信息化示范校、省数字标杆校、省人工智能示范校、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示范校等荣誉;学校“云管理”平台和“云德育”平台荣获省教育信息化成果一等奖。2022年学校跨校区教研案例被评为河南省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吸引省内近百所学校到校参观交流,学校影响力得到提升。

一、重视顶层设计,建立信息化团队

扶沟县实验小学在县教体局带领下,规划教育数字化转型方案,为信息素养提升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和指导,确保各项筹办工作高起点、高质量推进。学校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信息化核心团队。校长担任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信息化推进提供人力、资金、物质、政策保障。团队成员由教师自荐、学校选拔产生,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能够有效了解学科教研教学需求和提供技术支撑。

信息化核心团队围绕校本研修,以学科为单位建立信息化学习共同体,持续提升团队信息化素养,形成“一带多”互助学习小组。通过学习培训、培养功能开发编程骨干,建立伴随式开发机制,实现开发者也是实践者,建立了更加适用的平台。基于成员的特点进行分工,完成学校教师需求调研、平台功能开发、平台测试、功能帮助撰写、功能调试等专业性工作,并参与研发了智慧教育平台。该智慧教育平台承载了学校的日常办公,包括云教务、考勤记录、请假审批、云后勤、云德育家校通讯录等项目,涵盖了教师工作日常,给教师提供了信息化应用软环境。

二、构建“选、学、用、评、创”一体化培训模式

针对信息化培训不系统、难深入、学用脱节等现实性问题,学校构建了“选、学、用、评、创”一体化培训模式。信息化核心团队根据调研,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活动方案。培训采取小规模、分学科、分时间、分地点错时点餐式的学习方式。为推动教师使用技术,学校利用终端数据集控技术了解教师课堂使用情况。培训评价采取人人过关、逐一实操的方式进行,骨干团队手把手、一对一辅助,并进行现场评价,教师可多次参与考核,直至达到学习要求。为鼓励教师在技术使用中“创新”,学校建立了创新技术经验分享机制。“选、学、用、评、创”的一体化培训模式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提升了信息化培训的质量和深度,激发了教师潜能,为教师信息化素养迅速提升提供了巨大推动力。

在培训内容方面,学校先后进行了白板培训、剪辑师培训、组卷系统培训、电脑安全(避免弹窗)培训、教学一体机培训、云盘培训、网上阅卷培训、智慧系统培训等与实际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化培训。

在培训形式方面,学校信息化核心团队开展了“集中培训+自主学习+网络培训”多元化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培训采取“培训有重点,多次逐渐推进”的原则。迄今为止,共开展了八期白板培训,每期培训内容均有不同的侧重点,从最基本的安装使用技巧、课件查找、动画制作、趣味活动设计、建立个人校本资源库并形成学校资源库到跨校教研逐渐推进深入。今后,学校将与企业联合,根据教师需求继续研发新的使用功能,使信息技术与教学需求完全融合。

三、营造应用氛围,优化支持服务体系

学校以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校园信息化建设,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软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治理水平,让教师在真实的信息化场景中提升信息技能。如:学校体温系统携带签到系统,全校师生在每天经过测温系统时完成签到,签到信息则直接反馈到教师的手机端;学生体温信息也会直接反馈到家长和教师手机端,以便其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到校情况。学校智慧教育平台是县教体局电教馆馆长刘公社带领核心团队自主研发的日常办公“云平台”。该平台承载请假办公、学校文化、观课评课、材料上交、课后服务、师德考勤等十多项功能,涵盖教师工作日常,实现了教师数字化办公沉浸化、日常化、简洁化。

学校重视支持服务体系的搭建。首先,从资金上给予支持。每年固定拨出30%的教育经费支持教育信息化改革。只要是办公设备,尽量满足学校教师提出的合理化要求。为每位教师配备专业耳机、话筒,购买专业数字化学科资源。其次,学校信息化核心团队树立起服务意识。团队成员24小时开机,针对教师提出的信息化问题进行解答,学有困难的教师还可以享受一对一上门服务。

此外,学校与企业建有技术反馈群。这些反馈群让教师能够与专门的技术人员直接面对面沟通,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针对共性问题,集中处理解决;针对个性问题,则个性化解决。学校支持服务体系还提供信息化研修课程,定期推出培训微视频,对于学有余力的教师提供助其持续成长的培训课程,让教师看到发展空间和方向。

四、搭建展示平台,以多彩活动促提升

为了激发教师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的活力,学校积极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先后开展了信息技术展示活动、融合课大赛、班级优化大师使用分享活动、微课大赛、信息化创新活动、主题讲座等多样化寓教于乐的活动。学校邀请荣获省级融合课一等奖的罗桂丽老师为大家分享课件制作经验;刘青老师为大家展示趣味活动在小学英语中的运用;单亚娟老师为大家分享如何运用学情分析系统检测学生学业成绩等等。以上三位老师还到山东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展示活动,受邀到周边县域进行教育信息化技术培训。近日,罗桂丽老师被聘为中国教育电视台教师培训项目实施与执行专家。这些教师的成长让教师们看到了信息化专业成长的无限可能性,激发了更多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的信心和热情。

五、加强机制保障,持续激发学习动力

学校加强机制保障,按照“教师—技术骨干—技术讲师—技术专家”梯队层次培养信息化教师,把普通教师培养成技术骨干,把骨干培养成讲师,甚至是技术专家。学校对愿学习、肯研究、能够创新的教师提供充分的展示平台,在每年二三十次的信息化观摩团接待中,给予信息技术有特长的教师充分展示的机会。对信息化核心团队成员实行动态管理,让真正有技术、热爱技术的教师参与到信息化团队中来。

同时,学校用制度做保障,把教师信息化素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并纳入教师量化细则中,在每年的评优评先中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