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期刊

鹤壁科达学校:数据驱动的教学治理与智慧课堂应用实践探索

来源:鹤壁科达学校
作者:姚霖 李志龙
时间:2024.06.24
137浏览

/姚霖 鹤壁科达学校校长

李志龙 鹤壁科达学校教研员

摘要:近年来,鹤壁科达学校紧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步伐,积极开展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教学治理与智慧课堂应用实践探索,在“资源建设”“考评管理”“教学变革”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可推广的案例与经验,有效提升了学校智慧课堂应用水平、教学治理能力与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数字技术;新型数字化课程资源;智能考评系统;教学方式变革 

 

鹤壁科达学校创建于2001年,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拥有鹤壁科达学校、浚县科达中学、浚县科达小学、浚县科达学校四个校区,在校师生近一万二千名。作为一所跨校区办学的大规模民办学校,学校一直面临着管理效能低、教师流动性大、教学资源难以传承、现代化教学理念难落地等问题。

2014年起,学校开始打造数字化校园。全面升级改造校园网络,并同时为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配备平板学习终端,开启智慧课堂实践探索之路。学校探索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教与学的双重变革。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开展数据驱动的教学治理与智慧课堂应用实践探索,以“理念创新、技术融合、课堂重构”为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此过程中走过不少弯路,但通过不懈努力,学校突破瓶颈,在利用数字技术解决“资源建设”“考评管理”“教学变革”等难题上,积累了丰富的、可推广的案例与经验,为学校智慧课堂管理应用开启新的篇章,有效提升了学校智慧课堂应用水平与教学治理能力。

一、优化组织建设,设立教育数字化工作小组

学校设立以学校领导为核心,由学校、企业、专家团队共同参与的工作小组。该工作组由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常规考核组、教科研组、综合服务组与外援组构成(见图1)。学校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各小组职能,提升数字化工作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使学校智慧课堂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答与处理。

 

1 教育数字化工作小组组织架构

二、以数字技术赋能,建设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库

1.引入新型数字化课程资源形式

经过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学校引入新的智慧课堂系统,“学习包”成为教师备课及学生学习的新型数字化课程资源形式。“学习包”集学习资源、学习导航、学习工具、互动测试等功能为一体,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本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提供标准化的学习流程、结构化的学习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提供支架,有效破解资源难题,实现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采集,为教师课堂上全面了解学情、施展高效的教学手段提供条件。

 

2 “学习包”学生端呈现效果

如图2所示,“学习包”页面上,中间板块为教师上传的课件,课件上方是能够将课件内容结构化呈现的“学习导航”,学生可在不同知识板块之间快速切换;课件左侧固定呈现可以在幻灯片上做笔记的“标注工具”,以及可以向教师在线求助的“问题导学”等工具;课件右侧是教师添加的各类学习资源、在线活动、在线测试等内容,这些内容非固定出现,而是根据每页幻灯片内容灵活添加。

“学习包”与传统课件的最大区别是教师备课设计能够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学习路径、工具、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由“让我学”到“我会学”的转变,如图3所示

 

3 学习包与传统课件之间的区别

2.保障数字化课程资源质量

为确保学校数字化课程资源质量,减轻教师备课压力,学校首先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学习包”设计理念,并规范“学习包”内容结构。其次是坚持落实学科分工合作的集体备课制度。各学科组每周召开备课教研会,统一教学进度,分配备课任务。智慧课堂系统为教师在线备课提供了各类资源与工具,以提高教师备课效率。教师备课后,学科组长在线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如图4所示。在课后教师则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情表现再次优化备课资源。

此外,为便于学校领导督导教师提升备课质量,学校与智慧课堂系统技术研发人员进行深度研究,制定学习包积分规则,定制备课智能评分功能,使智慧课堂系统能够对教师备课内容进行自动评分,为学校对教师备课质量进行考评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学科组资源审查效率的同时倒逼教师提升备课质量。

 

4 备课资源质量审查评价界面

3.实施跨校区资源共建共享

学校所用智慧课堂系统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汇聚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方力量,探索资源共享和服务供给新机制,采用智能技术汇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全面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支持服务能力。智慧课堂系统对四校区教师日常备课、授课生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学科章节、资源类型自动归类,形成校本资源,与此同时教学资源实现两校区共享,教师可一键引用,轻松备课(见图5)。

 

5 教师备课界面“跨校区共享资源”

学校严格落实集体备课与教师常态化使用,使学校数字化课程资源增长迅速,形成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各学科教材备课率实现100%,已构建起了完整的、全学科的校本资源体系。两校区之间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

 

6 学校应用数据看板

三、构建智能考核机制,推进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

推进教师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除了教师自身的思想认可与转变很重要外,也需要外力约束与激励手段。学校在推进教育数字化前期,存在学生平板设备闲置、教师应用弄虚作假等问题。为促进四校区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在借鉴其他学校方案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现状,构建智能考核机制,初步制定四校区的应用考核方案。

首先,围绕考核方案与智慧课堂系统研发团队深度探讨,定制开发能够满足考核需求的智能考核系统,如图7所示。在此过程中学校与研发团队紧密结合,通过完善智慧课堂数据统计逻辑,使教师授课、资源使用、资源质量等数据统计能够准确还原上课真实场景。其次,提高教师造假成本,通过多种条件限制,避免教师人为刷数据。另外,学校和研发团队针对每一个问题认真研究,通过对教师跟踪访谈,来验证方案实施的公平性与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并研发出教师应用积分功能与多维度筛查功能,最终使学校智慧考核机制更加人性化、智能化。

 

7 智能考核系统操作界面

学校将每位教师的智慧课堂应用达标数据导入智慧课堂系统后,系统每月会自动统计教师达标情况,并对教师应用数据折算积分进行排名。智能考核系统的应用推动了全校智慧课堂的大规模常态应用,基本杜绝了教师应用作假,减轻校领导管理负担的同时提升了治理效能。智能考核系统使用以来学校人均教师授课次数提升5倍,学习包质量均分提升2倍。

四、创新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深度变革

1.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

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教师对于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态度与意愿、参与程度、数字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程度[1]。因此,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对于推动智慧课堂应用、创新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组织培训与策划教研活动是驱动教师快速成长的车轮。学校依托专家团队,立足已有资源和成果,每学期实施教师数字化素养培训计划。按照教育改革要求、学科特点、教师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观念转变,应用能力提高,使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实现深度融合,促进智慧课堂在学校的常态落地应用,培养了一批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师应用创新案例。

 

8 教师培训及实践活动

2.创新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以转变教学方式为突破点,在专家指导下将自己的教学优势和智慧课堂系统进行了充分融合,逐渐形成了成熟、稳定、高效的“6131”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见图9,带来了教与学的双重变革。“6131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基本保障是高质量的数字化课程资源,落地基本抓手是师生能力的培养。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大数据分析帮助教师进行精准高效的备课、教学、辅导,同时帮助学生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实现课堂提质增效,促进学生成绩提升。

 

9 “6131”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导图

10 数字技术助力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落地

 

11 学校智慧课堂应用场景

五、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办学成效

学校借助数字技术成功破解了在资源建设、考核管理、教学变革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取得显著成效。智慧课堂系统和平板设备成为常态化教学工具,全校学生累计在智能终端上开展超过2571余万次学习,学校积累了近亿条师生行为数据;教师真学、真用、乐用,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掀起了信息化改革浪潮,教师数字化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学校培养了一批教育信息化名师团队;学生自主学习取得实质性效果,其学习主体地位取得实质性提升,各学段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学校教学治理能力提升,成为区域性优秀民办教育品牌。

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的成果为学校带来了丰厚的荣誉,并引发了社会关注。2019年以浚县科达中学为牵头单位的ESWI智慧教育联盟通过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共同体验收。学校于2019年被遴选为全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校,教育界诸多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各省市教育同仁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研讨达3000余人次,为全国20余省市自治区培训了上千名校长及骨干教师。随着学校智慧课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校长、名师队伍也开始不断受邀外出传经送宝。

参考文献:

[1]罗儒国.教师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3年,第12期:103-105.